D!~-53f@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测试题及答案
N(@'L43$V 1.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
lu(<(t,Lbs ) 、 (
Cd#>,,\z ) 和
S ;x;FU (
>yn%.Uoh@ ) 具有重要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qDO4&NO 2. 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
k|,pj^ ) 、 (
2@o_7w98 ) 的学习
vS:%(Y"!< 和发展机会。
pAYH"Q6~)I 3. (
E{d Mdz ) 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 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8ltHR]v 4.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
;5A&[]@^^@ ) 。
Z^>[{|lIA 5. 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 正确的, 但是随着
A:1O:LB=! (
A?3hNvfx ) 的增加, 会不断完善和深入, 甚至会发展变化。
>
'/G:\M>A 6. 科学探究包括(
o*\kg+8 ) 、 (
9/RbfV[) ) 、 (
H>e?FDs0*R ) 、 (
})Rmu."\ ) 、
I;L$Nf{v (
@YP\!#"8 ) 、 (
1<^"OjQ ) 、 (
r:y*l4 ) 、 (
#"6(Q2|
l ) 等 8 个要素。
EW1L!3K 7.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策略是开展(
]YZ+/:#U7 ) 与(
Wy,DA^\ef ) 。
rB}UFS) 8、 在实事求是方面, 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分别是 1——2 年级、
[syuoJ (
BUv;BzyV
) 、 3——4 年级
8<k0j&~J (
Bm%:Qc* ) 、 5——6 年级(
/g712\?M4 ) 。
46*o_A,"
9.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t(Cd
oE,6 ①
|,5b[Y"Dt 。
BG"~yyKA ②
Tn/T:7C 。
B} gi / ③
z?h\7
R
。
:KZI+ ④
0^|)[2m! 。
b
mc1S ⑤
oDx*}[/ 。
1&Rz'JQ+ ⑥
{J%hTjCw 。
SZ~Ti|^ 10. 运用科学、 技术和
LDW":k| , 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
JTpKF_Za< 的
P@p(Y2&~g 。
FgNO# % 49. 技术与工程领域在教学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W{Ie(hf ①
*4
r
1g+0 。
\rcbt6H
②
0kpRvdEr- 。
[Zl ③
&6PZX0M 。
IO`.]iG 11. 教科书是
57)S" 的载体, 它系统地呈现
Us M|OH5k 了
BkJV{>?_+ 的内容。 教科书的编写应以
HLAWx/c,j" 为指向, 从
06pLa3oi 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到呈现方式上, 要力求体现以
S3:Pjz}t 为本, 而不是单
_C&2-tnp 纯呈现课程内容。
vd SV6p.d 12.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 应当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体
[sTr#9Z 现
#,q w~l] 、
~kYUp5f 和
;)5d
wq 。
Jj|HeZ1C f 13. 根据教师指导程度的不同, 探究活动可分
wtetB')yD 为 、
B=7bQli} 和
5l2Ph4( 。
D.j'n-yw 14. 小学科学倡导
2K!3+D" 学习方式。
kG
&.| 15. STEM 是科学、
lOPCM1Se 、
*Z KI02M 与 的简称, 是
rv&(yA 一种以 、
S$+vRX7 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
d%8
1}4f: 16. 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时, 教师应注意
^u:7U4 ①
<O?iJ=$ 。
B+iVK(j'[v ②
K!5QFO4 。
_$NFeqLww 答案
=ILs[p 1. 科学素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B$OlU 2. 适合的、 公平的。
k)b}"' I 3. 科学探究。
|J'@-*5?[8 4. 探究活动。
92WvD 5. 质疑与反思。
9loWh5_1Z 6. 1-2 年级: 能如实讲述事实, 当发现事实与自 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 能尊重
|zKe*H/ 事实, 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a:Y6yg%1> 3-4 年级: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不从众, 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iJv
~d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 己的观点。
LgjL+w19 5-6 年级: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 坚持正确的观点; 当多人观察、 实验结果出
"L|Ew# 现不一致时, 不急于下结论, 而是分析原因, 再次观察、 实验, 以事实为依据
@T._
作出判断。
MmI4J$F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 植物能适应环境, 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
-f#0$Z/0 持自身的生存。 动物能适应环境, 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n%"q>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分工配合, 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
yN5g]U.Q 代, 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动植物之间、 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
{xW?v; 关系。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Q$Ga.fI 8. 工程, 人工世界。
wXMKQ)$( 9. 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 快捷、 舒适,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93XTumpV ‚ 技术的核心是发明, 是人们对自 然的利用和改造。 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
CuR\JKdRo 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Lz2wOB1Zc+ 10. 新证据。
e Pq(:ih 11.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搜集证据、 处理信息、 得
v98=#k!F 出结论、 表达交流、 反思评价等 8 个要素。
=GL}\I 13. 课程内容, 科学习。 学生的学习, 学生。
'
;hU&D;s 15. 活动性、 生动性和开放性。
lt|\$Iy( 16. 指导性探究、 引 导性探究和自 主性探究。 (重要)
:@r E& 2022 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解读
VJDF/)X3$ 2022 年 4 月, 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E|@3g
+2 其中《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 年
}Xr-xh\v 版) 》 ] 的发布, 引起了许多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 相关的介绍文章陆续
C$vKRg\o 发表。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继承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 借鉴了世界
\6-x~%xK 各国的研究成果, 顺应了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我国现阶段科学教育
Jor>YB`X 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 提出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与 2017
gYA|JFi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
I2nF-JzD2a 年版) 》 ] 相比,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有哪些新的变化? 主要体现出哪些
ee%fqVQ8P 特点? 对教学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研究这些内容将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
0/S_e)U 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科学教学。
z<H~ItX,n 一、 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4fzo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主要由课程性质、 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
B<j'm0a>B 容、 学业质量、 课程实施和附录七个部分组成。
nF6q7 此外,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还新增了以下内容: 核心素养的描述及学
=]:> "_jN 段目标; 学科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学
Wu4Lxv]B4 业质量标准; 教学研究与培训建议等。
T,|
1g6 二、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主要特点
6-?66gmT 从《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整体出发, 对其进行研读, 可以发现不少新
)Ke*JJaq 的特点, 体现了新时代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
,9WBTH8 (一) 一至九年级整体设计
': N51kC 国家的课程方案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内容进行了整
c478P=g=5 体设计, 打通了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要求, 科学课程也不例外。 这虽然有利于科学
KII *az 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实施, 但也对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
8\{^|y9- 教师的眼光不能只放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级上, 需要瞻前顾后, 注重前后联系, 关
iD<(b`S 注学段衔接, 从整体和大局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
w)Covz'uf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设计逻辑非常严密。 从学段上看, 《课程标准
]\7]%( (2022 年版) 》 分设一至二年级、 三至四年级、 五至六年级、 七至九年级四个学
`jwa<N4e@ 段, 体现了进阶要求; 从课程目标的达成来看,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
<.Nx[!'~&d 心素养为纲, 由核心素养、 学段目标、 学习内容、 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组成了一
]`Oo%$Ue 个严密的体系, 各要素紧密联系, 缺一不可。
aN"DkUYZM (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
=Zi2jL?On 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修订的基石, 也是课程培养的目标。
R: l&2k@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
'fW6
.0fXa 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
8Y5
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包括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DGzw8|/( 等方面。
6/rFHY2q 科学观念是基础, 也是实现其他核心素养的载体。 它既包括科学、 技术与工
7Hm3;P. 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 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还包括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
#dM9pc jh 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作为素养的科学观念既包含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又
a'z) 包含对科学知识的应用。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强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
G "73=8d 力, 特别是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s^8+ 科学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 主要
YW{C} NA 包括模型建构、 推理论证、 创新思维等。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第一次明确
w8n|B?Sr 地把科学思维作为科学核心素养之一, 是一个重大突破。 义务教育阶段的大多数
\Gc+WpS( 学科都非常重视思维培养, 因为这是关键能力的核心。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Dk?\)lD` 提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 如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
m=YU2!Mb 括、 归纳与演绎、 联想与想象、 重组、 发散、 突破定式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及其在
;3'.C~ 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还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即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 推理与
]xuG&O"SBV 论证、 创新等科学思维方法。
S#+h$UVh 探究实践指的是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 是关键能力之一, 主要在于了解和探
s8}@=]aA 索自然、 获得科学知识、 解决科学问题, 以及开展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
F7Zwh5W 的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中, 自主学习能力是
OoWyPdC+P 所有学科都应培养的共通能力, 它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能力支
O }
f80K 撑。 探究实践也是培养其他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
rwGKfoKI 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培养其刻苦坚韧的精神和毅力, 提高
z<yU-m2h 其多方面的能力。
R)c'#St 态度责任指的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 理解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之间
i9/aAH0 关系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学生所有的核心素养最终将影
7D<#(CE{ 响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 正确的价值观是核心素养的灵魂。
~JaAii{ 课程标准是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设计的, 体现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 人
3`k;a1Z#O' 才需求相适应的特点。 只有掌握核心的知识, 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 才能适应未
Y 'ow 来社会的需要。 所以, 由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组成的核心素养, 成
5-M&5f. 为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方向。
ONe# r
KJ_ (三) 更加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
M%@ !cW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本次所有课程标准修订的亮点, 也是《课程标准(2022
Dc_yM 年版) 》 的重要特点。 课程方案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加强学科间的相
['T:ea6B 互关联, 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强化学科的实践性要求。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
}I
:OsA w 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sG=w
jcw^ 淡化了四大领域的名称, 隐去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中凸显的物质科学、
0zi~p>*nJC 生命科学、 地球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 强化了十三个学科核心概念,
2RX!V@z.G 旨在通过这些概念的学习, 逐步形成与之相关的四个跨学科概念。
hRCed4qA 强调综合性, 就要加强课程内容、 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间的联系, 整合学科
gM
_hi 知识, 统筹设计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活动。 学生的生活情境是综合的, 而科
({q?d[q[ 学课程研究的是学生周围的世界, 所以科学课程的内容也是综合的。 这是科学课
p>upA)W] 程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
ll C#1 强调实践性, 是为了变革育人方式。 过去, 教育过度注重书本学习和纸笔考
\Cii1\R= 试, 导致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 却缺乏应有的能力。 如今, 加强实践性成了课程
h@[
R6G| 改革的重点, 也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科学
`DC2gJKk%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它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 其中, 技术与工
1&-
</G# 程的实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抓手, 其地位在《课程标准(2022
L|,!?cSAT 年版) 》 中得到了强化。
l?Ya"C`FL 学生必做的探究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强调的内容, 它针
Z
/9> 对实验教学的现实情况设置了最低要求, 目的是促进我国实验教学的发展, 培养
v#!%GEg1r 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
hC\6-
0u (四) 以核心概念为主体建构内容结构
DK$s&zf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提炼了十三个核心概念来组织课程内容, 旨在让
|>#{[wko 学生通过核心概念的学习形成核心素养, 这继承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的
THS.GvT9[ 思想。 聚焦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利于通过集中精力学习最少的知识, 达到最大的效
xftBSdVE 果。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建构了内容结构, 如图
GSRVe/[ 1。
QDh
OhGK 图 1
yrlf+tl 21 世纪以来, 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影响, 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相应
og
kD^ 的变化: 不再提倡让学生获得许多具体的科学知识, 而是提倡让学生掌握核心概
t{.8|d@
念。 这是因为核心概念是可以迁移的,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周围的生活现象和
PF53mUs4 事件, 并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利用核心概念进行教学, 有利于达到“学得少效果
?nmn1`UT 好” 的目的。
RS^lKJ1 U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四个跨学科概念。 跨学科概
#H:7@ 念的形成依赖于核心概念的学习。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心概念为主线,
)/wk( O+ 旨在让核心概念、 跨学科概念、 技术与工程实践三者实现有机整合。
2'W<h)m)z (五) 以核心概念和学习进阶建构课程内容体系
D8xmE2% 学习进阶是近年来国际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它刻画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
jJ5W>Q1mK$ 过程, 是“对学生在一个时间跨度内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时, 依次进阶、 逐级深
|fHV2Y`:g 化的思维方式的描述” 。 在较大时间跨度内(六至八年) , 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某
Wh.?j>vB 一概念或主题的过程中, 思维是依次进阶的。 “进” 描述的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方
lk( }- 向, “阶” 指出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 并提供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7*Hpa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心概念的进阶和学段为经线, 以学科核心概
{$wjO7Glp 念、 学习内容和内容要求为纬线, 构成了一个纵横交汇的内容框架, 建构了完整
@g&ct>@y 的课程内容体系。 同时, 每一个核心概念的学习, 都有相应的学业要求、 相关的
_iir<} 教学提示和活动设计与之匹配, 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以“月球是地球
&MCbYph, 的卫星” 这一知识点为例, 进阶内容体系如表 2。
1
=M ?GDc 表 2 “月 球是地球的卫星” 知识点的进阶内容体系
hX=A)73( 学生的学习进阶过程就像爬楼梯的过程, 起点是学生在未接受教育之前的原
c5u@pvSP 有经验, 目标是接受教育后所要达到的水平, 中间过程类似于逐级上升的台阶,
=,UWX3`f 各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能达到的不同水平。 当前, 通过学习进
/|D*w^> 阶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实现学以致
b4QI)z 用,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经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dfij|>:*0 (六) 新增学业质量标准
`nZ )>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反映课程核心素
"t~ 养的要求。 它以课程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 结合课程内容, 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
<kx&w(= 体表现特征进行整体刻画。
L{8xlx`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规定了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 学到什么程度。
\Z+z?K O 其中的学业质量标准规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 反映了学生的掌握程度, 也反
JW3B'_0 映了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按四个学段对学业质量标
i*@<y/&' 准进行描述, 呈现每个学段结束时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特征, 并从学习结果的角
(w}H]LQ 度描述各学段学业成就的典型表现, 以该学段大多数学生的典型表现特征为依据
50o~ P!Lz| 进行整体性描述, 反映不同学段素养表现特征的质性差异, 为有效实施教学、 评
[m|YWT= 价、 考试命题等提供了指导。
}Nf%n@ 三、 基于《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教学建议
uLWh|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
-}KC=,]vh 的过程中, 应该把握学科特点, 以素养为导向, 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导向为目标的
'LE=6{# 教学方法。
G1o3l~x (一) 开展素养导向的教学
23DiW#
o' 首先, 教师要确定指向素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 教学目标的确定非常关键。
,"HL~2:~ 根据《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要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BS:+~| 3w 进行描述。 以其中的案例为例, 具体如下: 科学观念目标——不但要确定所学习
ybY]e; v*O 的科学知识, 还要关注它的应用, 如通过分类对典型现象的分析, 能简单描述一
!0vG|C;' 年四季的典型现象与主要特点, 初步了解季节变化会对植物生长、 动物迁徙和人
$d_|NssvU 类生活产生影响; 科学思维目标——要写明运用哪些科学思维方法做什么, 如观
~NpA".PB 察季节礼盒中的物品, 通过交流、 分析、 归纳, 概括出季节的特点以及制作季节
:gep:4&u 礼盒的方法; 探究实践目标——要写出具体的探究实践活动及其要求, 如对教师
T Kg aV;92 提供的礼盒清单进行交流、 辨析, 能完成夏季礼盒的制作; 态度责任目标——要
!Rhlf.x 写出通过什么培养什么态度责任, 如通过观察、 交流、 制作等活动, 培养进一步
Yi$vg 探究季节变化对动、 植物影响的兴趣。
a_'2V; 其次, 教师要根据素养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素养导
HBu[gh;b 向, 以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注重迁移应用, 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n{JM7ctJ 和素养培养效果。
$3s@}vLd 最后,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提倡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进行
d'G0m9u2 教学, 但也不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还介绍了很多其
n}!PO[m~ 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选择适合学生、 学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gQIq{
B? (二) 强化动手实践, 促进学思结合
v~@pMA$(h 动手实践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手动脑相配合, 教学效果更佳。 浙
gk0( ANx 江省监测结果表明, 动手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因为这符合小学生的学
}x07^4$j 习心理和认知方式。 教学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使
$w);5o 思维过程外显, 使交流得以顺畅进行。 观察思考、 动手实践、 推理论证为科学学
P_Gw-`L5T 习提供了有效支撑。
5Hw~2 ?a, (三) 着力实现“教—学—评” 的一致性
.O0+H+ 把握好学段的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十分重要。 教师要学会阅读《课程标
?B}{GL2) 准(2022 年版) 》 , 把其中的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关联起来进行考虑。 在教学过
Vnr[}<
L 程中, 教师应把握好课程内容的进阶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 将其用于指导
A m>cd; 自己的教学, 不超过标准也不低于标准的要求。
R]RZq+2^ 评价要体现素养导向, 教师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分量, 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s8{C
b=}1 发展性和多元性, 同时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 其中, 日常教学
B4i!/@0s 中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终结性评价
-T[lx\} 则要综合平时与期末的表现, 进行综合性评价。
&C"L 教师要把学业质量标准作为检测的依据。 如在命题时, 要把握好学业质量标
p IU&^yX> 准的要求, 以此确定题目的难度系数, 多采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题目, 体现导
z$?~Y(EY 向性。 考试可以采用纸笔测试与实践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实践考查不仅要考查学
}wHW7SJ 生使用工具的技能, 更要考查他们迁移应用和在新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xnWciQ#{ 突出考试的素养导向, 做到“教—学—评” 一致。
$**r(HV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颁布, 给人们传递了很多前沿的信息。 教师要
5a hVeY 学会以此来指导日常教学, 把用教材教和用课程标准教结合起来, 把先进的理论
)C(?bR 转化为教学行为, 内化为教学策略和方法, 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提高科学教学
k{Me[B 的质量。
HLV2~5Txc V;:j ZpG PDF电子版下载 tavpq.0O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及答案(含课标解读).rar (2758 K) 下载次数:32 2gCX}4^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