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7:	*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测试题及答案
 ,{oP`4\Lm  1.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
 H>DJ-lG(  ) 、 (
 e6F:['j  ) 和
 ~MhPzu&B  (
 jC\R
8_	  ) 具有重要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IZ2#jSDn  2. 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
 D^&!  ) 、 (
 c,D'Hl6(%  ) 的学习
 k*!J,/=k  和发展机会。
 ,E>VYkoA  3. (
 !)\`U/.W
  ) 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 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zG@
!(
  4.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
 
AOWI`  ) 。
 YF:NRY[i  5. 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 正确的, 但是随着
 x_@ev-  (
 hM8G"b  ) 的增加, 会不断完善和深入, 甚至会发展变化。
 E'r*
g{,  6. 科学探究包括(
 ]a:kP,  ) 、 (
 -%t0'cKn,  ) 、 (
 /FYa{.Vlr  ) 、 (
 sdO;vp^:b  ) 、
 V_
]4UE  (
 d>AVUf<o~  ) 、 (
 n]o+KT\  ) 、 (
 5cfzpOqr0  ) 、 (
 17
j7j@s)  ) 等 8 个要素。
 N%?o-IY  7.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策略是开展(
 @+{S-iD"  ) 与(
 $	o t"Du  ) 。
 C8t+-p  8、 在实事求是方面, 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分别是 1——2 年级、
 M"_XaVl  (
 {(tE pr  ) 、 3——4 年级
 ;^*^
:L  (
 6*LU+U=`  ) 、 5——6 年级(
 M,#t7~t  ) 。
 3>jz3>v@  9.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C$%QVcf  ①
 92VAQU6  。
 9m'[52{o  ②
  Y3Qq'FN!I  。
 )5&m:R9  ③
 .i.	|wY  。
 22*t%{(  ④
 8n73MF
  。
 .xk<7^ZD  ⑤
 /f6]XP\'`+  。
 >WD^)W fa  ⑥
 ,v6Jr3  。
 (Dn-vY'  10. 运用科学、 技术和
 _Ng*K]0/E  , 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
 
Y7jD:P  的
 e
;pNB  。
 %fyb?6?Y  49. 技术与工程领域在教学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qB=pp!zQ  ①
 pUwX
cy<n  。
 Bs
Ras   ②
 yf8UfB#a  。
 P! 3$RO  ③
 tEEhSG)s%  。
 M84LbgGM%  11. 教科书是
 &t8_J3?Z  的载体, 它系统地呈现
  <.'	cCY  了
 bFVdv&
  的内容。 教科书的编写应以
 q#778  为指向, 从
 '^J/aV  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到呈现方式上, 要力求体现以
 k}O|4*.B
T  为本, 而不是单
 wYxizNv,  纯呈现课程内容。
 I^wj7cFo5  12.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 应当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体
 dyp]y$  现
 mvL'l)  、
 {xykf7zp  和
 E:o:)h?$  。
 jQr~@15J#  13. 根据教师指导程度的不同, 探究活动可分
 C>u	3n^  为 、
 "p;DQ-V  和
 XVLuhwi  。
 Nb8<8O
^  14. 小学科学倡导
 s7
KKH
w  学习方式。
 FEZ6X  15. STEM 是科学、
 %%Kg'{-:  、
 Ly<;x^D  与 的简称, 是
 nn
  一种以 、
 ~^euaOFU 6  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
 :aqh8b
v  16. 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时, 教师应注意
 7E5Dz7  ①
 =%u|8Ea*`  。
 YBCjcD[G  ②
 %<"11;0tp  。
 pd;-z  答案
 b
mm@oi  1. 科学素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e>>G4g  2. 适合的、 公平的。
 Y-Ku2m  3. 科学探究。
 M+E5PZ|_
  4. 探究活动。
 wW<"l"x,  5. 质疑与反思。
 PHK#b.B>a8  6. 1-2 年级: 能如实讲述事实, 当发现事实与自 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 能尊重
 bsP;  事实, 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6uXW`/lvX  3-4 年级: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不从众, 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pjCWg4ya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 己的观点。
 ~fF}   5-6 年级: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 坚持正确的观点; 当多人观察、 实验结果出
 {l11WiqQH  现不一致时, 不急于下结论, 而是分析原因, 再次观察、 实验, 以事实为依据
 OT&E)eR  作出判断。
 
ke#;1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 植物能适应环境, 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
 ?|7+cz$g  持自身的生存。 动物能适应环境, 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L@4zuzmlb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分工配合, 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
 u/[]g+  代, 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动植物之间、 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
 \l:g{GnoT  关系。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by
U\I5  8. 工程, 人工世界。
 Q	kZM(pG  9. 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 快捷、 舒适,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8ygqt  ‚ 技术的核心是发明, 是人们对自 然的利用和改造。 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
 f0`'
i[  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xI:
'Hk1  10. 新证据。
 <ut DZ#k  11.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搜集证据、 处理信息、 得
 DqMK[N,0  出结论、 表达交流、 反思评价等 8 个要素。
 P{Z71a5  13. 课程内容, 科学习。 学生的学习, 学生。
 8$v7|S6	z  15. 活动性、 生动性和开放性。
 $048y
X 7M  16. 指导性探究、 引 导性探究和自 主性探究。 (重要)
 e8 7-
B1`  2022 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解读
 {~^)-^Wt:  2022 年 4 月, 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0-764%  其中《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 年
 IPVzV\o  版) 》 ] 的发布, 引起了许多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 相关的介绍文章陆续
 mVK 9NK  发表。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继承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 借鉴了世界
 v|I5Gz$qpa  各国的研究成果, 顺应了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我国现阶段科学教育
 AMd)d^;  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 提出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与 2017
 bVeTseAG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
 ij i.3-  年版) 》 ] 相比,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有哪些新的变化? 主要体现出哪些
 hu|hOr8  特点? 对教学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研究这些内容将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
 0#[f2X62B   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科学教学。
 
`,Nn4  一、 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QH78\3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主要由课程性质、 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
 0Ad~!Y+1  容、 学业质量、 课程实施和附录七个部分组成。
 GeaDaYh#T  此外,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还新增了以下内容: 核心素养的描述及学
 dl6v
<  段目标; 学科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学
 )6Q0f  业质量标准; 教学研究与培训建议等。
 ?GNF=#=M  二、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主要特点
 M6'C 3,y0  从《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整体出发, 对其进行研读, 可以发现不少新
 gww^?j#  的特点, 体现了新时代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
 ~J-|,ZMd  (一) 一至九年级整体设计
 6eT'[Umx  国家的课程方案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内容进行了整
 06^1#M$'  体设计, 打通了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要求, 科学课程也不例外。 这虽然有利于科学
 =	(gmd>N  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实施, 但也对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
 R5eB,FN  教师的眼光不能只放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级上, 需要瞻前顾后, 注重前后联系, 关
 )c*k_/4  注学段衔接, 从整体和大局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
 pfZ,t<bE2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设计逻辑非常严密。 从学段上看, 《课程标准
 	7vaN&%;E%  (2022 年版) 》 分设一至二年级、 三至四年级、 五至六年级、 七至九年级四个学
 U[QD!  段, 体现了进阶要求; 从课程目标的达成来看,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
 %W4aKb?BT  心素养为纲, 由核心素养、 学段目标、 学习内容、 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组成了一
 <i'u96  个严密的体系, 各要素紧密联系, 缺一不可。
 XLmMK{gs  (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
 o~x39  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修订的基石, 也是课程培养的目标。
 ]rg+nc3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
 =/g$bZ  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
 BO4	K#H7  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包括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WYC1rfd=  等方面。
 'K3s4x($  科学观念是基础, 也是实现其他核心素养的载体。 它既包括科学、 技术与工
 V<vPFxC  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 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还包括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
 aGe(vQPi9  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作为素养的科学观念既包含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又
 P$3=i`X!nw  包含对科学知识的应用。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强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
 
hY}/Y	  力, 特别是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Y	Q  科学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 主要
 aw/7Z`  包括模型建构、 推理论证、 创新思维等。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第一次明确
 \$'m^tVU  地把科学思维作为科学核心素养之一, 是一个重大突破。 义务教育阶段的大多数
 XalJo@%-  学科都非常重视思维培养, 因为这是关键能力的核心。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h
??C4z  提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 如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
 +lW}ixt  括、 归纳与演绎、 联想与想象、 重组、 发散、 突破定式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及其在
 
_@!QY
  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还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即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 推理与
 ``$%L=_m  论证、 创新等科学思维方法。
 xIQ/$[&v  探究实践指的是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 是关键能力之一, 主要在于了解和探
 (9}eF)+O  索自然、 获得科学知识、 解决科学问题, 以及开展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
 'cZMRRc<  的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中, 自主学习能力是
 R6!cK[e]4  所有学科都应培养的共通能力, 它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能力支
 \-
=^]]b=  撑。 探究实践也是培养其他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
 ~`2&'8  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培养其刻苦坚韧的精神和毅力, 提高
 ov`^o25f  其多方面的能力。
 E69:bQ94u  态度责任指的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 理解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之间
 -XVEV  关系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学生所有的核心素养最终将影
 *
-KJh_  响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 正确的价值观是核心素养的灵魂。
 q9^Y?`  课程标准是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设计的, 体现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 人
 Kx- s0cw  才需求相适应的特点。 只有掌握核心的知识, 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 才能适应未
 7G.o@p6$  来社会的需要。 所以, 由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组成的核心素养, 成
  0+}EA[  为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方向。
 tL~,ZCQz  (三) 更加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
 5wH54gj
}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本次所有课程标准修订的亮点, 也是《课程标准(2022
 Q1`<fD
  年版) 》 的重要特点。 课程方案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加强学科间的相
 v7;J%9=0D`  互关联, 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强化学科的实践性要求。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
 +UK%t>E8  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8*XOC;[  淡化了四大领域的名称, 隐去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中凸显的物质科学、
 QqiJun_m  生命科学、 地球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 强化了十三个学科核心概念,
 ~=:2~$gsn  旨在通过这些概念的学习, 逐步形成与之相关的四个跨学科概念。
 b96t0w!cs  强调综合性, 就要加强课程内容、 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间的联系, 整合学科
 u C,"5C  知识, 统筹设计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活动。 学生的生活情境是综合的, 而科
 a)!![X?\  学课程研究的是学生周围的世界, 所以科学课程的内容也是综合的。 这是科学课
 Y=vVxVI\  程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
 R"U/RS  强调实践性, 是为了变革育人方式。 过去, 教育过度注重书本学习和纸笔考
 AH2_#\  试, 导致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 却缺乏应有的能力。 如今, 加强实践性成了课程
 q=6Cc9FN  改革的重点, 也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科学
 YDQ:eebg(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它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 其中, 技术与工
 <<=e9Lh  程的实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抓手, 其地位在《课程标准(2022
 8 ]q   年版) 》 中得到了强化。
 -t8hi+NK  学生必做的探究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强调的内容, 它针
 b7B+eN ?z  对实验教学的现实情况设置了最低要求, 目的是促进我国实验教学的发展, 培养
 E/mubA(&  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
 o84UFhm  (四) 以核心概念为主体建构内容结构
 kSbO[)p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提炼了十三个核心概念来组织课程内容, 旨在让
 FXP6zHsV  学生通过核心概念的学习形成核心素养, 这继承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的
 j 	G- 	  思想。 聚焦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利于通过集中精力学习最少的知识, 达到最大的效
 DR:8oo&E  果。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建构了内容结构, 如图
 *16<M)7	  1。
 G2.|fp_}pG  图 1
 B7!
<{i  21 世纪以来, 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影响, 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相应
 F9(._ow[  的变化: 不再提倡让学生获得许多具体的科学知识, 而是提倡让学生掌握核心概
 XE_ir
Et  念。 这是因为核心概念是可以迁移的,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周围的生活现象和
 i2){xg~c  事件, 并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利用核心概念进行教学, 有利于达到“学得少效果
 #`W=mN(+k  好” 的目的。
 &v^!y=Bt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四个跨学科概念。 跨学科概
 <9P4}`%)3  念的形成依赖于核心概念的学习。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心概念为主线,
 'X7%35Y  旨在让核心概念、 跨学科概念、 技术与工程实践三者实现有机整合。
 {5^K Xj$B  (五) 以核心概念和学习进阶建构课程内容体系
 KH7VR^;mk  学习进阶是近年来国际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它刻画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
 7~_I=-  过程, 是“对学生在一个时间跨度内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时, 依次进阶、 逐级深
  _e%dM  化的思维方式的描述” 。 在较大时间跨度内(六至八年) , 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某
 g;pR^D'M5C  一概念或主题的过程中, 思维是依次进阶的。 “进” 描述的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方
 &V'519vmoZ  向, “阶” 指出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 并提供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XC[]E)8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心概念的进阶和学段为经线, 以学科核心概
 Ntb:en!X  念、 学习内容和内容要求为纬线, 构成了一个纵横交汇的内容框架, 建构了完整
 [SVhtrx|%  的课程内容体系。 同时, 每一个核心概念的学习, 都有相应的学业要求、 相关的
 L7'%
;?Z  教学提示和活动设计与之匹配, 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以“月球是地球
 NJtQx2Sd'H  的卫星” 这一知识点为例, 进阶内容体系如表 2。
 
#j;Tb2&w  表 2 “月 球是地球的卫星” 知识点的进阶内容体系
 $
+;+:K  学生的学习进阶过程就像爬楼梯的过程, 起点是学生在未接受教育之前的原
 /;?M?o"H  有经验, 目标是接受教育后所要达到的水平, 中间过程类似于逐级上升的台阶,
 I>PZYh'.T  各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能达到的不同水平。 当前, 通过学习进
 veeI==]  阶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实现学以致
 bS.s?a  用,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经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x^G'rF"nT  (六) 新增学业质量标准
 UuU/c-.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反映课程核心素
 *5_V*v6  养的要求。 它以课程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 结合课程内容, 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
 s~*}0-lS  体表现特征进行整体刻画。
 y$X(S\W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规定了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 学到什么程度。
  k<a;[_S
  其中的学业质量标准规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 反映了学生的掌握程度, 也反
 tz26=8  映了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按四个学段对学业质量标
 _;56^1'T  准进行描述, 呈现每个学段结束时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特征, 并从学习结果的角
 x H-X|N  度描述各学段学业成就的典型表现, 以该学段大多数学生的典型表现特征为依据
 	lVz9k   进行整体性描述, 反映不同学段素养表现特征的质性差异, 为有效实施教学、 评
 7	8Vcu'j&_  价、 考试命题等提供了指导。
 hi	~}  三、 基于《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教学建议
 
bu>qsU3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
 62) d22  的过程中, 应该把握学科特点, 以素养为导向, 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导向为目标的
 EIjI!0j  教学方法。
 MtS3p>4  (一) 开展素养导向的教学
 1B|8ZmFJj  首先, 教师要确定指向素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 教学目标的确定非常关键。
 'Gx$Bj  根据《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要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k.<3HU  进行描述。 以其中的案例为例, 具体如下: 科学观念目标——不但要确定所学习
 FmEc`N9\v  的科学知识, 还要关注它的应用, 如通过分类对典型现象的分析, 能简单描述一
 IOL	L1ar  年四季的典型现象与主要特点, 初步了解季节变化会对植物生长、 动物迁徙和人
 ~vH
k&r]|  类生活产生影响; 科学思维目标——要写明运用哪些科学思维方法做什么, 如观
 <a4TO8  察季节礼盒中的物品, 通过交流、 分析、 归纳, 概括出季节的特点以及制作季节
 %Y]=1BRk}   礼盒的方法; 探究实践目标——要写出具体的探究实践活动及其要求, 如对教师
 $&{ti.l	  提供的礼盒清单进行交流、 辨析, 能完成夏季礼盒的制作; 态度责任目标——要
 `ltN,?/  写出通过什么培养什么态度责任, 如通过观察、 交流、 制作等活动, 培养进一步
 L*h{'<Bz  探究季节变化对动、 植物影响的兴趣。
 =<c#owe:m  其次, 教师要根据素养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素养导
 y}FZD?"  向, 以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注重迁移应用, 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eU.
  和素养培养效果。
 5;\gJf  最后,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提倡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进行
 KzjC/1sd  教学, 但也不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还介绍了很多其
 t42u b  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选择适合学生、 学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9i5tVOhE  (二) 强化动手实践, 促进学思结合
 K_~h*Yc  动手实践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手动脑相配合, 教学效果更佳。 浙
 n`ViTwd]MQ  江省监测结果表明, 动手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因为这符合小学生的学
 S${Zzt"  习心理和认知方式。 教学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使
 V8WFQdXc  思维过程外显, 使交流得以顺畅进行。 观察思考、 动手实践、 推理论证为科学学
 '$G"[ljr  习提供了有效支撑。
 j~E",7Q'  (三) 着力实现“教—学—评” 的一致性
  G,f-.  把握好学段的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十分重要。 教师要学会阅读《课程标
 >G~mp<L  准(2022 年版) 》 , 把其中的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关联起来进行考虑。 在教学过
 k'T^dY&c  程中, 教师应把握好课程内容的进阶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 将其用于指导
 lhH`dG	D  自己的教学, 不超过标准也不低于标准的要求。
 F(5hmr  评价要体现素养导向, 教师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分量, 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7I
=C+  发展性和多元性, 同时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 其中, 日常教学
 R\mR $\cS  中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终结性评价
 .pPm~2]z  则要综合平时与期末的表现, 进行综合性评价。
 b>\?yL/%+?  教师要把学业质量标准作为检测的依据。 如在命题时, 要把握好学业质量标
 slu(SmQ  准的要求, 以此确定题目的难度系数, 多采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题目, 体现导
 	/AS
aB  向性。 考试可以采用纸笔测试与实践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实践考查不仅要考查学
 vAb^]d   生使用工具的技能, 更要考查他们迁移应用和在新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J-xS:Ha'l  突出考试的素养导向, 做到“教—学—评” 一致。
 c$:1:B9\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颁布, 给人们传递了很多前沿的信息。 教师要
 &Lm-()wb  学会以此来指导日常教学, 把用教材教和用课程标准教结合起来, 把先进的理论
 (xl\J/  转化为教学行为, 内化为教学策略和方法, 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提高科学教学
 +JRF0T  的质量。
 )yG"^Ulu   :~F :/5  PDF电子版下载 #3$\Iu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及答案(含课标解读).rar (2758 K) 下载次数:32  OFk8 >"|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及答案(含课标解读).rar (2758 K) 下载次数:32  OFk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