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 [4"rYL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测试题及答案
P~lU`.X} 1.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
\Ezcr=0z{j ) 、 (
S?JGg.) ) 和
^yl}/OD (
=a+
} 6 ) 具有重要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m##!sF^k~J 2. 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
NLx TiyQy ) 、 (
fyT|xI`iD ) 的学习
C GK
]i.N 和发展机会。
4,R"(ej 3. (
8BZ&-j{ ) 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 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J9XH8Grk- 4.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
!wEe<],
) 。
*]R
5bj.!o 5. 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 正确的, 但是随着
:Sd`4"AA (
sz/^Ie-~ ) 的增加, 会不断完善和深入, 甚至会发展变化。
pJ1\@
G 6. 科学探究包括(
s3@mk\?qMe ) 、 (
KTot40osj ) 、 (
e9/Mjq\ ) 、 (
OXKV6r6f ) 、
d)Z&_v<| (
] `q]n ) 、 (
kMLJa=]$ ) 、 (
l.
cp[ ) 、 (
`J03t\ ) 等 8 个要素。
4e|N^h*! 7.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策略是开展(
{SXSQ '= ) 与(
t54?<- ) 。
+%klS `_ 8、 在实事求是方面, 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分别是 1——2 年级、
h* 1T3U$ (
aqQ+A:g ) 、 3——4 年级
biw .
~ (
~9#x=nU:+V ) 、 5——6 年级(
/|H9Gm ) 。
[ "3
s 9.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Oc j|A6 ①
Wuk
8&P3 。
*2vp2xMA@ ②
}hg2}g99 。
O
8"
t.W ③
+zLw%WD[l 。
lEHXh2 ④
Os9EMU$ 。
4]p#9`j ⑤
.GNyADQp 。
?mK&Slh. ⑥
,#GB 。
o_k)x3I? 10. 运用科学、 技术和
-Edy ~;_ , 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
&&LB0vH!J 的
f.aa@> 。
6`7bk35B 49. 技术与工程领域在教学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qbS6#7D ①
1HAnOy0 。
's5rl ②
Ck%if 。
H%rNQxA2 + ③
5|pF*8* 。
52#6uBe 11. 教科书是
0#uB[N 的载体, 它系统地呈现
QZ;DZMP 了
%3t;[$n# 的内容。 教科书的编写应以
ln8NcAEx 为指向, 从
=0PGE#d{t 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到呈现方式上, 要力求体现以
w >2G@ 为本, 而不是单
R'>@ja* 纯呈现课程内容。
#Y 12.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 应当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体
TKGaGMx6@ 现
TKAs@X,t 、
OQ
w O7Z 和
h.ftl2> 。
]
W2#8:i 13. 根据教师指导程度的不同, 探究活动可分
aL90:,V 为 、
+'olC^?5 } 和
>D~8iuy]8. 。
|%F4`gz8KP 14. 小学科学倡导
@>~\So| 学习方式。
RU6c 8>" 15. STEM 是科学、
4L{]!dox 、
,t wB" * 与 的简称, 是
VX8CEO 一种以 、
pO:]3qv 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
r`EjD}2d 16. 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时, 教师应注意
1>L'F8" ①
>C6S2ISSz 。
~UO}PI`C ②
e?+-~]0 。
~a`xI 答案
#rBfp|b]1 1. 科学素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U2W Hs3 2. 适合的、 公平的。
Tt{z_gU6 3. 科学探究。
qsbo"29 4. 探究活动。
D g0rVV6c 5. 质疑与反思。
kAPSVTH$v 6. 1-2 年级: 能如实讲述事实, 当发现事实与自 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 能尊重
!yrh50tD 事实, 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a9{NAyl<oo 3-4 年级: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不从众, 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es#6/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 己的观点。
/w5*R5B{ 5-6 年级: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 坚持正确的观点; 当多人观察、 实验结果出
dc1Zh
W4 现不一致时, 不急于下结论, 而是分析原因, 再次观察、 实验, 以事实为依据
ZxT
E(BQv 作出判断。
BQg3+w:>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 植物能适应环境, 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
Y&Fg2_\"> 持自身的生存。 动物能适应环境, 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h\3-8
m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分工配合, 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
Gs3V]qbEP 代, 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动植物之间、 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
~ |A0* 关系。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3rMJC\
h 8. 工程, 人工世界。
S!z3$@o 9. 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 快捷、 舒适,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J+
S]Qoz ‚ 技术的核心是发明, 是人们对自 然的利用和改造。 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
.43cI( 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y1PyH 10. 新证据。
;l @lA)i 11.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搜集证据、 处理信息、 得
ivq(eKy 出结论、 表达交流、 反思评价等 8 个要素。
_FE uQ9E 13. 课程内容, 科学习。 学生的学习, 学生。
`<>QKpAn 15. 活动性、 生动性和开放性。
Jx}-Y*
o 16. 指导性探究、 引 导性探究和自 主性探究。 (重要)
0^uUt- 2022 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解读
`t)9u^[<( 2022 年 4 月, 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KT<$E!@ 其中《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 年
C5TV}Bq\ 版) 》 ] 的发布, 引起了许多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 相关的介绍文章陆续
c};%VB 发表。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继承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 借鉴了世界
(Ll'j0]k> 各国的研究成果, 顺应了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我国现阶段科学教育
~KkC089D 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 提出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与 2017
#m?)XB^_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
3Z*o5@RI 年版) 》 ] 相比,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有哪些新的变化? 主要体现出哪些
=IQ}Y_x
r 特点? 对教学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研究这些内容将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
F
ibZT1-k 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科学教学。
<Ohi+a%6 一、 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m=^]9
3+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主要由课程性质、 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
][?J8F 容、 学业质量、 课程实施和附录七个部分组成。
! {G
0' 此外,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还新增了以下内容: 核心素养的描述及学
a oU" 段目标; 学科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学
jED.0,+K! 业质量标准; 教学研究与培训建议等。
y||RK`H 二、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主要特点
_Q
I!UQdW 从《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整体出发, 对其进行研读, 可以发现不少新
KHHYk>FR 的特点, 体现了新时代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
fDqT7}L (一) 一至九年级整体设计
]2)A/fOW 国家的课程方案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内容进行了整
JVy|SA&R 体设计, 打通了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要求, 科学课程也不例外。 这虽然有利于科学
^w~B]*A:" 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实施, 但也对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
!1=OaOT 教师的眼光不能只放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级上, 需要瞻前顾后, 注重前后联系, 关
!f52JQyh 注学段衔接, 从整体和大局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
XJ3sqcS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设计逻辑非常严密。 从学段上看, 《课程标准
\#dacQ2E@ (2022 年版) 》 分设一至二年级、 三至四年级、 五至六年级、 七至九年级四个学
O |P<s+ 段, 体现了进阶要求; 从课程目标的达成来看,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
G(#t,}S}@ 心素养为纲, 由核心素养、 学段目标、 学习内容、 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组成了一
8^j~uH 个严密的体系, 各要素紧密联系, 缺一不可。
ms
fE; (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
\2a;z<( 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修订的基石, 也是课程培养的目标。
8/dMvAB1So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
2y^:
T'p 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
-2J37 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包括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ZWt 45A 等方面。
(M$>*O3SR 科学观念是基础, 也是实现其他核心素养的载体。 它既包括科学、 技术与工
~,1Sw7rE 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 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还包括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
R`a~8QVh&5 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作为素养的科学观念既包含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又
J$1H3#VVG 包含对科学知识的应用。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强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
MAFdJ+n# 力, 特别是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F+W]Jk, 科学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 主要
+@3+WD 包括模型建构、 推理论证、 创新思维等。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第一次明确
w($a'&d`0 地把科学思维作为科学核心素养之一, 是一个重大突破。 义务教育阶段的大多数
.aY$-Y< 学科都非常重视思维培养, 因为这是关键能力的核心。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G)}[!'<rR 提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 如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
SU~.baP? 括、 归纳与演绎、 联想与想象、 重组、 发散、 突破定式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及其在
|JYb4J4Ni 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还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即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 推理与
6 V0Ayxg7 论证、 创新等科学思维方法。
|3,WiK=' 探究实践指的是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 是关键能力之一, 主要在于了解和探
.4WJk>g 索自然、 获得科学知识、 解决科学问题, 以及开展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
T*C25l;w 的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中, 自主学习能力是
HBE[q# 所有学科都应培养的共通能力, 它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能力支
jmr
.gW 撑。 探究实践也是培养其他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
&Z]}rn 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培养其刻苦坚韧的精神和毅力, 提高
? F
#&F 其多方面的能力。
rn*'[i? 态度责任指的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 理解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之间
*
CR#D}F 关系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学生所有的核心素养最终将影
k B]`py! 响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 正确的价值观是核心素养的灵魂。
bGeIb-|( 课程标准是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设计的, 体现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 人
<L qJg 才需求相适应的特点。 只有掌握核心的知识, 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 才能适应未
[ZSC]w^ 来社会的需要。 所以, 由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组成的核心素养, 成
(=7"zECq# 为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方向。
{j>a_]dTVX (三) 更加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
BM /FOY;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本次所有课程标准修订的亮点, 也是《课程标准(2022
z&d.YO_W 年版) 》 的重要特点。 课程方案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加强学科间的相
ktTP~7UVi 互关联, 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强化学科的实践性要求。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
Io3-\Ff 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K.B` 淡化了四大领域的名称, 隐去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中凸显的物质科学、
(Fzy8
s 生命科学、 地球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 强化了十三个学科核心概念,
63u%=-T%a
旨在通过这些概念的学习, 逐步形成与之相关的四个跨学科概念。
+8//mrL_/ 强调综合性, 就要加强课程内容、 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间的联系, 整合学科
`Fr ,,Q81\ 知识, 统筹设计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活动。 学生的生活情境是综合的, 而科
BkXv4|UE 学课程研究的是学生周围的世界, 所以科学课程的内容也是综合的。 这是科学课
@s-P!uCaT 程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
<<MpeMi 强调实践性, 是为了变革育人方式。 过去, 教育过度注重书本学习和纸笔考
`~u=[}w 试, 导致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 却缺乏应有的能力。 如今, 加强实践性成了课程
BVb
^ xL 改革的重点, 也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科学
*GE6zGdN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它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 其中, 技术与工
p)/e;q^ 程的实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抓手, 其地位在《课程标准(2022
,jg #^47I 年版) 》 中得到了强化。
15j5F5P 学生必做的探究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强调的内容, 它针
VR>!Ch 对实验教学的现实情况设置了最低要求, 目的是促进我国实验教学的发展, 培养
,6g{-r-2
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
N
{
oVz], (四) 以核心概念为主体建构内容结构
:zKW[sF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提炼了十三个核心概念来组织课程内容, 旨在让
1}=D 学生通过核心概念的学习形成核心素养, 这继承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的
apa&'%7 思想。 聚焦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利于通过集中精力学习最少的知识, 达到最大的效
wCLniCt 果。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建构了内容结构, 如图
'xqyG XI 1。
S#C-j D 图 1
:wIA.1bK} 21 世纪以来, 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影响, 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相应
cl^UFlf[ 的变化: 不再提倡让学生获得许多具体的科学知识, 而是提倡让学生掌握核心概
u5}:[4N%I 念。 这是因为核心概念是可以迁移的,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周围的生活现象和
*%;A85V/ 事件, 并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利用核心概念进行教学, 有利于达到“学得少效果
"t4z)j; 好” 的目的。
EZB0qZIp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四个跨学科概念。 跨学科概
L!Y|`P#Yr 念的形成依赖于核心概念的学习。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心概念为主线,
8+oc4~!A@n 旨在让核心概念、 跨学科概念、 技术与工程实践三者实现有机整合。
}=bzUA`C (五) 以核心概念和学习进阶建构课程内容体系
Ly2,*\7 学习进阶是近年来国际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它刻画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
:
Z<\R0 过程, 是“对学生在一个时间跨度内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时, 依次进阶、 逐级深
*>=tmW;% 化的思维方式的描述” 。 在较大时间跨度内(六至八年) , 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某
@9 S :: 一概念或主题的过程中, 思维是依次进阶的。 “进” 描述的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方
4%r?(C0x 向, “阶” 指出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 并提供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_D4qnb@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心概念的进阶和学段为经线, 以学科核心概
(]'wQ4iQ 念、 学习内容和内容要求为纬线, 构成了一个纵横交汇的内容框架, 建构了完整
yg}O9!
M J 的课程内容体系。 同时, 每一个核心概念的学习, 都有相应的学业要求、 相关的
ct-
Bq 教学提示和活动设计与之匹配, 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以“月球是地球
1iz =i^} 的卫星” 这一知识点为例, 进阶内容体系如表 2。
{k.:DH) 表 2 “月 球是地球的卫星” 知识点的进阶内容体系
n
>.@@ 学生的学习进阶过程就像爬楼梯的过程, 起点是学生在未接受教育之前的原
_$>);qIP4 有经验, 目标是接受教育后所要达到的水平, 中间过程类似于逐级上升的台阶,
C:Rs~@tl
各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能达到的不同水平。 当前, 通过学习进
HU?1>}4L 阶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实现学以致
-"nkC 用,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经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IwnDG;+Ap (六) 新增学业质量标准
RG45S0Ygj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反映课程核心素
wd*B3 养的要求。 它以课程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 结合课程内容, 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
qA7,txQ: 体表现特征进行整体刻画。
qWr=Oiu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规定了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 学到什么程度。
GW>F:<p 其中的学业质量标准规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 反映了学生的掌握程度, 也反
<Y"RsW9 映了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按四个学段对学业质量标
np^&cY] 准进行描述, 呈现每个学段结束时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特征, 并从学习结果的角
i_*yS+Z; 度描述各学段学业成就的典型表现, 以该学段大多数学生的典型表现特征为依据
e5bXgmyil 进行整体性描述, 反映不同学段素养表现特征的质性差异, 为有效实施教学、 评
q&@s/k 价、 考试命题等提供了指导。
Lf%3-P 三、 基于《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教学建议
akbB=:M,x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
k)>H=?mI 的过程中, 应该把握学科特点, 以素养为导向, 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导向为目标的
jq
)Bj#'7 教学方法。
85&7WAco"B (一) 开展素养导向的教学
~fkcal1@ 首先, 教师要确定指向素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 教学目标的确定非常关键。
h<&GdK2U+ 根据《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要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J(#
6Cld`c 进行描述。 以其中的案例为例, 具体如下: 科学观念目标——不但要确定所学习
_
=I1 的科学知识, 还要关注它的应用, 如通过分类对典型现象的分析, 能简单描述一
1<m`38' 年四季的典型现象与主要特点, 初步了解季节变化会对植物生长、 动物迁徙和人
Gz{%Z$A~o 类生活产生影响; 科学思维目标——要写明运用哪些科学思维方法做什么, 如观
Rf4K Rhi 察季节礼盒中的物品, 通过交流、 分析、 归纳, 概括出季节的特点以及制作季节
m@kLZimD 礼盒的方法; 探究实践目标——要写出具体的探究实践活动及其要求, 如对教师
#w|v.35%? 提供的礼盒清单进行交流、 辨析, 能完成夏季礼盒的制作; 态度责任目标——要
y_L8i[ 写出通过什么培养什么态度责任, 如通过观察、 交流、 制作等活动, 培养进一步
u=nd7:bv 探究季节变化对动、 植物影响的兴趣。
@*
vVc`; 其次, 教师要根据素养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素养导
&Pme4IHtm 向, 以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注重迁移应用, 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hA 5p'a+K 和素养培养效果。
=|AYT6z, 最后,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提倡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进行
MUl7o@{' 教学, 但也不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还介绍了很多其
"v?F4&\ 8 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选择适合学生、 学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MJU:m$3 (二) 强化动手实践, 促进学思结合
-51LF=(!L 动手实践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手动脑相配合, 教学效果更佳。 浙
B\R X 江省监测结果表明, 动手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因为这符合小学生的学
<Mvniz 习心理和认知方式。 教学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使
h'em?fN( 思维过程外显, 使交流得以顺畅进行。 观察思考、 动手实践、 推理论证为科学学
L
,A+" 习提供了有效支撑。
'v<v6vs (三) 着力实现“教—学—评” 的一致性
tm5{h{AM 把握好学段的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十分重要。 教师要学会阅读《课程标
c?CfM> 准(2022 年版) 》 , 把其中的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关联起来进行考虑。 在教学过
7Q|<6210 程中, 教师应把握好课程内容的进阶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 将其用于指导
&X:;B' 自己的教学, 不超过标准也不低于标准的要求。
15J"iN2"W 评价要体现素养导向, 教师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分量, 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Z)u04;&@ 发展性和多元性, 同时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 其中, 日常教学
cy@Ri# 中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终结性评价
?u:`?(\ 则要综合平时与期末的表现, 进行综合性评价。
8?LT*>! 教师要把学业质量标准作为检测的依据。 如在命题时, 要把握好学业质量标
(
y!o 准的要求, 以此确定题目的难度系数, 多采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题目, 体现导
Y)/|C7~W 向性。 考试可以采用纸笔测试与实践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实践考查不仅要考查学
2LN6pu 生使用工具的技能, 更要考查他们迁移应用和在新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B0|W 突出考试的素养导向, 做到“教—学—评” 一致。
I\_2=mL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颁布, 给人们传递了很多前沿的信息。 教师要
mmJnE 学会以此来指导日常教学, 把用教材教和用课程标准教结合起来, 把先进的理论
O'(Us!aq 转化为教学行为, 内化为教学策略和方法, 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提高科学教学
PY_8*~Z 的质量。
?`e@ o? ^X{U7?x PDF电子版下载 #%QHb,lhl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及答案(含课标解读).rar (2758 K) 下载次数:32 v@ Q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