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06@SD$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测试题及答案
(ic@3:xR 1.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
(l2<+R%1 ) 、 (
&&*wmnWCS{ ) 和
]wR6bEm7 (
aLHrl6" ) 具有重要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p Mh++H]" 2. 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
`{WCrw6) ) 、 (
yW:AVqE)t ) 的学习
e~*S4dKR 和发展机会。
v<`$bvv? 3. (
W7T"
d4 ) 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 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6-(q9 4.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
X;5 S ) 。
|/t K-c6J 5. 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 正确的, 但是随着
%WmZ ]@M (
s1v{~xP ) 的增加, 会不断完善和深入, 甚至会发展变化。
Jb6& 6. 科学探究包括(
^[*AK_o_DQ ) 、 (
#e*$2+`[A ) 、 (
#-A5
Z;TD. ) 、 (
+ f 6}p ) 、
#W.bZ]&WA (
;wpW2%& ) 、 (
0x6@{0 ) 、 (
<%(f9j ) 、 (
i'9eKO ) 等 8 个要素。
r@;$V_I 7.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策略是开展(
np= J:v4 ) 与(
(s.o ) 。
?9CIWpGjU 8、 在实事求是方面, 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分别是 1——2 年级、
we
@Y w6< (
k:W=5{[ ) 、 3——4 年级
i /C'0 (
<)"iL4 kDI ) 、 5——6 年级(
-IGMl_s ) 。
}&=u
Z: 9.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2Sv>C `FMU ①
miWw6!() 。
qP@L(_=g ②
<'V
A=orD 。
>&g2 IvDS ③
-<_+-t
。
5NFq7&rJ6 ④
e-1;dX HL 。
&C\=!r0j^ ⑤
"ngSilH?D 。
Y{`3`Pg&N ⑥
qNhH%tYQ 。
ya;@<b 10. 运用科学、 技术和
m<~>&mWr , 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
hwc:@' 的
_3*: y/M_ 。
@<0h"i
x 49. 技术与工程领域在教学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T<!\B] ①
9$n+-GSK 。
3#7ENV` ②
USH@:c#t 。
?]759,Q3L ③
Fa6H(L3 。
@263)`
9G 11. 教科书是
{H/8#y4qp& 的载体, 它系统地呈现
Cln^ 1N0 了
Zjw!In|vC 的内容。 教科书的编写应以
z&\Il#'\m+ 为指向, 从
B!$V\Gs 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到呈现方式上, 要力求体现以
<
.y;&a o 为本, 而不是单
tj`tLYOZ@- 纯呈现课程内容。
+qE,<c}} 12.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 应当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体
,ZsYXW 现
MH C.k= 、
Cmp{F N"o 和
zjZ;xn 。
d<e+__2 13. 根据教师指导程度的不同, 探究活动可分
{Q}!NkF1 为 、
9[6G8;<D& 和
L{4),65 。
ubiQ8Bx 14. 小学科学倡导
`NYF?% 学习方式。
k8!hvJ)? 15. STEM 是科学、
oHv{Y 、
$w 5#2Za 与 的简称, 是
kxt\{iy4 一种以 、
|_xZ/DT 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
yaCd4KP 16. 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时, 教师应注意
Gsx^j? ①
gPF}aaB6 。
oAIY=z ②
6{Krw\0 。
u&hDjE 答案
P2A
]qX 1. 科学素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E~ZT4p 2. 适合的、 公平的。
(MF+/fi 3. 科学探究。
@S/g,;7" 4. 探究活动。
G~b`O20N 5. 质疑与反思。
yf0vR%,\ 6. 1-2 年级: 能如实讲述事实, 当发现事实与自 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 能尊重
K|P9uH
D 事实, 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u3+`f1s 3-4 年级: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不从众, 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g] 7{5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 己的观点。
nsM>% +o 5-6 年级: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 坚持正确的观点; 当多人观察、 实验结果出
ze#rYN vo/ 现不一致时, 不急于下结论, 而是分析原因, 再次观察、 实验, 以事实为依据
bn^mL~ 作出判断。
9b"}CEw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 植物能适应环境, 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
?0 KiR? 持自身的生存。 动物能适应环境, 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Hp#6+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分工配合, 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
A)O_
es2 代, 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动植物之间、 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
o(v"?Y 6 关系。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U]`'GM/x 8. 工程, 人工世界。
(Von;U 9. 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 快捷、 舒适,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o>/uW8 ‚ 技术的核心是发明, 是人们对自 然的利用和改造。 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
s=
-WB0E 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H.<"7 10. 新证据。
0{^l2?mgSb 11.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搜集证据、 处理信息、 得
B` t6H 出结论、 表达交流、 反思评价等 8 个要素。
:
9djMsd 13. 课程内容, 科学习。 学生的学习, 学生。
tS_xa 15. 活动性、 生动性和开放性。
8.q13t!D 16. 指导性探究、 引 导性探究和自 主性探究。 (重要)
|e
c(z 2022 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解读
{Oc?C:aI= 2022 年 4 月, 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t
wa(M? 其中《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 年
0{U ]STj 版) 》 ] 的发布, 引起了许多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 相关的介绍文章陆续
@M1yBN 发表。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继承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 借鉴了世界
B^_$
hJncc 各国的研究成果, 顺应了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我国现阶段科学教育
ArEH%e 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 提出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与 2017
/Gh
x2B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
".*a) 年版) 》 ] 相比,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有哪些新的变化? 主要体现出哪些
gnKU\>2k 特点? 对教学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研究这些内容将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
O|^6UH 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科学教学。
W_e-7=6 一、 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W,"qFx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主要由课程性质、 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
it/C y\f 容、 学业质量、 课程实施和附录七个部分组成。
n{qa ]3 此外,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还新增了以下内容: 核心素养的描述及学
dcrJ,>i} 段目标; 学科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学
sTYuwna~
业质量标准; 教学研究与培训建议等。
k`iq<b 二、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主要特点
RpaA)R, 从《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整体出发, 对其进行研读, 可以发现不少新
b6?Xo/lJ
. 的特点, 体现了新时代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
fed[^wW (一) 一至九年级整体设计
P}.yEta 国家的课程方案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内容进行了整
V;[__w 体设计, 打通了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要求, 科学课程也不例外。 这虽然有利于科学
YDZ1@N}^B 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实施, 但也对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
btB(n<G2# 教师的眼光不能只放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级上, 需要瞻前顾后, 注重前后联系, 关
K_<lO,[S 注学段衔接, 从整体和大局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
<Vr]2mw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设计逻辑非常严密。 从学段上看, 《课程标准
)P(d66yq'u (2022 年版) 》 分设一至二年级、 三至四年级、 五至六年级、 七至九年级四个学
]VHdE_7) 段, 体现了进阶要求; 从课程目标的达成来看,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
LzEE]i 心素养为纲, 由核心素养、 学段目标、 学习内容、 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组成了一
iC5JU&l 个严密的体系, 各要素紧密联系, 缺一不可。
am$-sh72 (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
=`7)X\i@z 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修订的基石, 也是课程培养的目标。
=w;xaxjL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
n)wpxR 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
c-3Y SrY 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包括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ii]cY 等方面。
f Dm}J 科学观念是基础, 也是实现其他核心素养的载体。 它既包括科学、 技术与工
J4K|KS7
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 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还包括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
4o)\DB?! 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作为素养的科学观念既包含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又
Vqv2F @. 包含对科学知识的应用。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强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
DY+8m8!4H 力, 特别是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CB{k;H 科学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 主要
zvQ^f@lq2 包括模型建构、 推理论证、 创新思维等。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第一次明确
0F;(_2V- 地把科学思维作为科学核心素养之一, 是一个重大突破。 义务教育阶段的大多数
7:R{~|R 学科都非常重视思维培养, 因为这是关键能力的核心。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5>z:[OdY* 提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 如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
9{]r+z: 括、 归纳与演绎、 联想与想象、 重组、 发散、 突破定式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及其在
ke;*uS 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还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即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 推理与
V;(*\"O 论证、 创新等科学思维方法。
s_Ge22BZ 探究实践指的是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 是关键能力之一, 主要在于了解和探
WSpg(\Cs 索自然、 获得科学知识、 解决科学问题, 以及开展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
][>M<J 的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中, 自主学习能力是
'mY,>#sT 所有学科都应培养的共通能力, 它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能力支
&oK/]lub 撑。 探究实践也是培养其他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
RGPU~L 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培养其刻苦坚韧的精神和毅力, 提高
~M9n<kmE 其多方面的能力。
n9-q5X^e> 态度责任指的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 理解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之间
NId~|&\ 关系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学生所有的核心素养最终将影
iYfLo"> 响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 正确的价值观是核心素养的灵魂。
{
$QF*j 课程标准是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设计的, 体现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 人
hz~CW-47 才需求相适应的特点。 只有掌握核心的知识, 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 才能适应未
o4I!VK(C#s 来社会的需要。 所以, 由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组成的核心素养, 成
,ex(pmZ; 为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方向。
77=y!SDP (三) 更加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
K&gc5L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本次所有课程标准修订的亮点, 也是《课程标准(2022
JXR/K=<^ 年版) 》 的重要特点。 课程方案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加强学科间的相
5\*wX.wp 互关联, 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强化学科的实践性要求。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
DGuUI}|) 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PxYS%D_L 淡化了四大领域的名称, 隐去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中凸显的物质科学、
51(`wo>LS 生命科学、 地球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 强化了十三个学科核心概念,
5)zh@aJ@ 旨在通过这些概念的学习, 逐步形成与之相关的四个跨学科概念。
%RD7=Z-z 强调综合性, 就要加强课程内容、 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间的联系, 整合学科
yOCcp+`T} 知识, 统筹设计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活动。 学生的生活情境是综合的, 而科
[@l
v]+@ 学课程研究的是学生周围的世界, 所以科学课程的内容也是综合的。 这是科学课
]2sZu7 程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
@v-)|8GdY 强调实践性, 是为了变革育人方式。 过去, 教育过度注重书本学习和纸笔考
`\u), $ 试, 导致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 却缺乏应有的能力。 如今, 加强实践性成了课程
G>
{:D'# 改革的重点, 也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科学
0 c'2rx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它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 其中, 技术与工
H/la'f#o% 程的实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抓手, 其地位在《课程标准(2022
4;~lpty 年版) 》 中得到了强化。
D(ntV
R 学生必做的探究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强调的内容, 它针
+q,n}@y= 对实验教学的现实情况设置了最低要求, 目的是促进我国实验教学的发展, 培养
%IH|zSr)EM 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
Vi-!E (四) 以核心概念为主体建构内容结构
>zx50e)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提炼了十三个核心概念来组织课程内容, 旨在让
RO3e 学生通过核心概念的学习形成核心素养, 这继承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的
Z$=$oJzB 思想。 聚焦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利于通过集中精力学习最少的知识, 达到最大的效
; dHOH\,: 果。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建构了内容结构, 如图
iKEKk\j-w 1。
DBh/V#* D 图 1
ZzaW@6LJF 21 世纪以来, 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影响, 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相应
<IkD=X 的变化: 不再提倡让学生获得许多具体的科学知识, 而是提倡让学生掌握核心概
BMsy}08dQ 念。 这是因为核心概念是可以迁移的,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周围的生活现象和
%m\G'hY2 事件, 并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利用核心概念进行教学, 有利于达到“学得少效果
T+`GOFx 好” 的目的。
%<*pM@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四个跨学科概念。 跨学科概
A5H
8+gATK 念的形成依赖于核心概念的学习。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心概念为主线,
aKU8"
5 旨在让核心概念、 跨学科概念、 技术与工程实践三者实现有机整合。
SVEA (五) 以核心概念和学习进阶建构课程内容体系
DBrzw+;e3 学习进阶是近年来国际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它刻画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
X|lmH{kf 过程, 是“对学生在一个时间跨度内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时, 依次进阶、 逐级深
&\D<
n;3 化的思维方式的描述” 。 在较大时间跨度内(六至八年) , 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某
d.(]V2X.J 一概念或主题的过程中, 思维是依次进阶的。 “进” 描述的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方
>U
I
ch 向, “阶” 指出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 并提供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Wd8>a{w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核心概念的进阶和学段为经线, 以学科核心概
UU~;B 念、 学习内容和内容要求为纬线, 构成了一个纵横交汇的内容框架, 建构了完整
2i'-lM= 的课程内容体系。 同时, 每一个核心概念的学习, 都有相应的学业要求、 相关的
]be2jQx3 教学提示和活动设计与之匹配, 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以“月球是地球
iW%0pLn 的卫星” 这一知识点为例, 进阶内容体系如表 2。
RuEnr7gi 表 2 “月 球是地球的卫星” 知识点的进阶内容体系
yT9RNo/w 学生的学习进阶过程就像爬楼梯的过程, 起点是学生在未接受教育之前的原
2o3k=hKS 有经验, 目标是接受教育后所要达到的水平, 中间过程类似于逐级上升的台阶,
w
I
7 各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能达到的不同水平。 当前, 通过学习进
T`0gtSS 阶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实现学以致
4)Wzj4qW 用,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经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 QAPTz (六) 新增学业质量标准
q@yabuN@,j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反映课程核心素
0JL6EL>_ 养的要求。 它以课程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 结合课程内容, 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
0_Z|y/I. 体表现特征进行整体刻画。
f6A['<%o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规定了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 学到什么程度。
RpXG gw 其中的学业质量标准规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 反映了学生的掌握程度, 也反
Q2WrB+/ 映了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按四个学段对学业质量标
[#fqyg 准进行描述, 呈现每个学段结束时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特征, 并从学习结果的角
@{GxQzo 度描述各学段学业成就的典型表现, 以该学段大多数学生的典型表现特征为依据
k yA(m;r 进行整体性描述, 反映不同学段素养表现特征的质性差异, 为有效实施教学、 评
y/*Tvb #TJ 价、 考试命题等提供了指导。
4U1fPyt 三、 基于《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教学建议
/faP]J)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
+uXnFf d^ 的过程中, 应该把握学科特点, 以素养为导向, 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导向为目标的
F&j|Y>m 教学方法。
@uD{ `@[ (一) 开展素养导向的教学
$>37PVVW 首先, 教师要确定指向素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 教学目标的确定非常关键。
?PtRb:RHt 根据《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要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s|`)' 进行描述。 以其中的案例为例, 具体如下: 科学观念目标——不但要确定所学习
mP+yjRw 的科学知识, 还要关注它的应用, 如通过分类对典型现象的分析, 能简单描述一
*G"#.YvE 年四季的典型现象与主要特点, 初步了解季节变化会对植物生长、 动物迁徙和人
FQRcZpv; 类生活产生影响; 科学思维目标——要写明运用哪些科学思维方法做什么, 如观
`%:(IGxz 察季节礼盒中的物品, 通过交流、 分析、 归纳, 概括出季节的特点以及制作季节
H LGy"P 礼盒的方法; 探究实践目标——要写出具体的探究实践活动及其要求, 如对教师
AS^$1i
: 提供的礼盒清单进行交流、 辨析, 能完成夏季礼盒的制作; 态度责任目标——要
}n8;A;axi 写出通过什么培养什么态度责任, 如通过观察、 交流、 制作等活动, 培养进一步
3sIM7WD? 探究季节变化对动、 植物影响的兴趣。
:u+#:8u
其次, 教师要根据素养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素养导
<G =@Gl 向, 以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注重迁移应用, 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k(Xv&Zn 和素养培养效果。
4^9_E&Fa 最后,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提倡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进行
hds4_ 教学, 但也不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还介绍了很多其
rZ4<*Zegv 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选择适合学生、 学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T1[ZrY'0 (二) 强化动手实践, 促进学思结合
Pu*UZcXY 动手实践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手动脑相配合, 教学效果更佳。 浙
md
LJ,w?{ 江省监测结果表明, 动手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因为这符合小学生的学
<R%6L& 习心理和认知方式。 教学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使
L 'Rapu 思维过程外显, 使交流得以顺畅进行。 观察思考、 动手实践、 推理论证为科学学
[<$d@}O 习提供了有效支撑。
ofv
1G=P (三) 着力实现“教—学—评” 的一致性
Upen/1 bA 把握好学段的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十分重要。 教师要学会阅读《课程标
6MQ:C'8T&= 准(2022 年版) 》 , 把其中的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关联起来进行考虑。 在教学过
hvZR4|k> 程中, 教师应把握好课程内容的进阶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 将其用于指导
+>({pHZ<S 自己的教学, 不超过标准也不低于标准的要求。
l[{}ZKZ 评价要体现素养导向, 教师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分量, 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J, >PLQAa 发展性和多元性, 同时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 其中, 日常教学
4=cq 76 中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终结性评价
p[:%Ck"$7 则要综合平时与期末的表现, 进行综合性评价。
ZJM^P'r.1c 教师要把学业质量标准作为检测的依据。 如在命题时, 要把握好学业质量标
\,t<{p_Q 准的要求, 以此确定题目的难度系数, 多采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题目, 体现导
Jtk(yp{Zz 向性。 考试可以采用纸笔测试与实践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实践考查不仅要考查学
sUMn
(@r 生使用工具的技能, 更要考查他们迁移应用和在新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FCv7qN 突出考试的素养导向, 做到“教—学—评” 一致。
fbkjK`_q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颁布, 给人们传递了很多前沿的信息。 教师要
h%e!f# 学会以此来指导日常教学, 把用教材教和用课程标准教结合起来, 把先进的理论
W4Q]<<6& 转化为教学行为, 内化为教学策略和方法, 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提高科学教学
' "
yl>" 的质量。
S*:w\nXP~
E.9k%%X] PDF电子版下载 !qv;F?2
<g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及答案(含课标解读).rar (2758 K) 下载次数:32 #E)]7!_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