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
-
- 注册时间2003-12-31
- 最后登录2025-04-27
- 在线时间700小时
-
- 发帖17319
- 搜Ta的帖子
- 精华5
- 金钱88512080
- 威望88
- 贡献值2007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17319
- 金钱
- 88512080
- 威望
- 88
- 贡献值
- 20070
|
中医穴位及相关知识大全(fiash动画教程) pbl;n|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l]uF!']f 印堂穴 tF
O27z@ 寻找方法: 6L}$R`s5H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Vyf r>pgW1 主治疾病: .Q>.|mu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r@%-S!$ 迎香穴 nulVQOj| 寻找方法: o vvR{MTc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l> W?XH 主治疾病: wC}anq>> 迎香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es6!p 7p? 水沟穴
;S7MP`o@ 定位方法: K_
G(J> 取穴时常常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水沟穴即人中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jL<:N
8 主治病症: p?
>(y 水沟穴的主治病症为: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等。人中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部位,如果采用此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时候,注意力道不要过于强烈。 }} J?
, >g 睛明穴 ;1'X_tp 取穴方法: [?Cv^t${+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L 1H!o!* 主治疾病: pW 2NrBq@w 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sy~i{Bm Tu o`>ZA tMR&>hM 攒竹穴 gp`$/ci 寻找方法: ~a^mLnY@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K7 -AVMY 主治疾病: !9_HZ(W& 攒竹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在学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 _)"-z
bh}{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sn+g#v9e 百会穴 )+OI}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w.@Y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o:W>7~$jr=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nQy.?*X 风池穴 iP]KV.e'/C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 0R5g3^*/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iVT
C"v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k*'MU} 完骨穴 Ub2t7MU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
%XTD39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T~8= =Z{[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7/&i'y Vzn0; 太阳穴 Ye% e!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WYSqnmi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X ^8@T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IL]
Wz< 下关穴 't.IYBHx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LmWZ43Z"@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z6)b XL[f 颊车穴 :tBIo7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YY?',i 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L9/b(
翳风穴 I$7|?8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pXYBwH
7Q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b
5<&hN4g 耳门穴 8eq*q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c!*yxzs\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UTB]svC'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MwR!0 膻中穴 VwvL 位置: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四肋间隙。 N-Fs-uB 主治: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 : fMQ,S0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6B`XHdCq 中脘穴 E6JfSH# 位置: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详见上述图解。 7
^)8DwAl 主治:调理脾胃,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安神定志。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胃痛胃炎、便秘腹泻、呕吐、肠鸣、心慌失眠等病症。是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人体穴位之一。 bi/ AQ^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J_NY:B 天枢穴 J=7.-R|t 位置:肚脐旁开2寸处。 _/
V<iv 主治:调理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肠鸣腹泻、腹痛腹胀、大便不畅、肠炎、水肿、月经不调等病症,对减肥有一定作用。 KCP$i@Pjv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有时可向下发散。 XuS3#L/3p W>TG!R 5 JYb
sta 气海穴 J>Pc@,y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1.5寸处。 epN>;e z !iv6k~.e'2 主治:升阳补气,益肾固精。适用于气虚乏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等病症。为补气要穴,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 ]Q0m]O
aT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并向下腹发散。 $~7uDq 关元穴 >x?x3 #SX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3寸处。 2iM]t&^<+ 主治:温肾减阳,回阳固脱,增补元气,通调冲任。适用于虚症、神疲乏力、元气不足、性功能低下、腹泻肠鸣、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复,有强壮作用。 dhrh "x_?: ^Gi9&fS,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wN
NXUW 大椎穴 gxnIur)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 }aO6% 主治: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 tV?-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2q5 肩井穴 =z>d GIT1 位置: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d~#B,+ 主治:开窍通经,理气活络,振奋阳气。适用于元气不足、头颈强痛、肩背疼痛、麻木、上臂抬举困难、高血压、感冒、风湿病、颈椎病等病症。 43wm_4C!H 感觉:局部揉拿有酸麻胀感,并向头部及下背部发散。
#zmt x0 天宗穴 Z9wKjxu+ 位置:肩胛骨冈下窝的中点凹陷处。 de=){.7Y 主治:颈项、肩背及上肢的疼痛、麻木,肩背风湿症,外感风寒等病症。 f/xQy}4+~E 命门穴 B7x(<!B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 t57MKDn 主治:补肾壮阳,培元固本,强壮腰脊。适用于肾虚腰脊疼痛、精亏脑鸣、阳痿、闭经、尿频、腹泻、肢冷、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补阳的作用。 3JYhF)G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k4tYL5 腰阳关穴 n?Zt\Kto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 w#6)XR|+,.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部疼痛、下肢痿痹的治疗与保健。 ncGt
-l<9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j2?v(jT_l f \ E9u} + Vv+<M 肺俞穴 GF
GW'}w-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m#17J_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3J$T+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J6t
1V 心俞穴 [>$?/DM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b :WA}x V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k3(q!~a:.}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 Mmmg3%G1 肝俞穴 rU4;yy*b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jOUM+QO 主治:疏肝利胆,宽胸和胃,清头明目,理气调经。适用于情志不畅、胸肋胀闷、头目昏花、烦躁易怒、肝郁气滞、黄疸、肋痛、脊背痛等病症。对肝胆病有一定的作用。 1.0:
脾俞穴 a =
*
'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bv^wE,+?o 主治:健脾化湿,和胃止泻。适用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溃疡病、糖尿病、呕吐、泄泻、身体乏力、腰背痛等病症。对脾胃病有一定的作用。(俞穴图) =jEVHIYt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knn9s0'Q 肾俞穴 VLPPEV-u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Y"D
X-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d`gKF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aD^jlt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H^)wDb 曲池穴 @.&KRAZ 位置:曲肘成90°,肘横纹外端凹陷中。 *iX PG9XZ 主治:袪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适用于外感发热、高血压、咽喉肿痛、上肢疼痛、麻木等病症。 ~6A;H$dr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向上肢指端发散。... sU(<L0 ~4+ICC
bH e0<Wed 内关穴 )%q!XM 位置:掌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S@gjMuN 主治:宁心安神,理血止痛,宽胸理气。适用于情志不畅、神经衰弱、失眠心烦、胃脘不舒、心绞痛、胃痛、恶心、呕吐、晕船晕车等病症。 >,x&L[3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可发散至中指端。 R
X N0v@V 外关穴 3/N~`!zeX |&"/
u7^ 位置: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S5BS![-QK
主治:清热疏风,疏通肩臂。适用于上肢外侧疼痛或麻木、偏瘫、落枕、偏头痛、热病、耳鸣耳聋等病症。 L35]'Jua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发散至手指。 E4$y|Ni" 合谷穴 f
rokl5L@ |2E:]wT}qg 位置:拇、食指掌骨之中点,稍偏向食指侧。 .],:pL9d 主治: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镇静安神、通利五官。适用于头昏脑胀、口眼歪斜、咽喉肿痛、头痛、牙痛、耳鸣、发热、神经衰弱、手臂疼痛等病症。并可防治感冒。 >*MGF=.QG iNs@8<=$T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痛的感觉,有时可向上肢发散。 .wV-g:2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A]laS7Q 足三里穴 }<qZXb1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wP7
E8'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i>7]9gBm1q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3f<0C> 阳陵泉穴 %Rt
5$+dNT 位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I=/
y 主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 :d6]rOpX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1Ep7CV-n} 5g%D0_e5 :qc?FQ
; 委中穴 ekW#| Yl&bv#[z 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nx(jYXVT U3jnH 主治: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2]y Hxo/6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K-qoBqKM 承山穴 i#NtiZ.t= 位置:小腿后面正中线,委中穴直下8寸,小腿腓肠肌两肌腹下方之间凹陷处。 Mp QsM-iW 主治:疏筋止痉,疏利腰腿。适用于腰脊痛、小腿转筋、下肢无力等病症。 *JRM(V+IEv TNDp{!<|L; 感觉:局部按压可有酸麻微痛感,揉捏可有胀感。 J%]5C}v \ 三阴交穴 "/G]M& 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ef7 BG( 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p//mVH%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 _?]W%R|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I<Cm$8O? 涌泉穴 l,6' S8=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g9~D}48k' 主治:开窍醒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目涩咽干等病症。 4k9$'
k 感觉:局部按压胀痛明显,有时可向下肢发散。 v.ow`MO=; 厉兑穴 ^M1jv( 位置:在第二趾外侧端,距趾甲角0.1寸。 d}a
MdIF!e 主治:常用于面肿、口喎、牙痛、鼻衄、鼻流黄涕、胸腹胀满、多梦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W-l|-eogz 昆仑穴 z6Fl$FFP 位置: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取穴。 L#?m
PF
主治:常用于腰骶部疼痛、足跟肿痛、头痛、头项强痛、落枕、坐骨神经痛及目眩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k]A=Q 申脉穴 Q,M,^_ 位置:在外踝正下方凹陷中,详见上面穴解。 Rh!m1Q(- 主治:常用于头痛、失眠及腰腿痛的治疗与保健。 e7y,zcbv 太溪穴 SQ*%d.1 位置: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FJqg,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牙痛、耳鸣、耳聋、失眠、咳嗽、气短、腰痛、足跟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Aj]/A odDVdVx0 S}VN(g 寻找穴道诀窍: '[HBKn$` 穴道疗法最难的,就是穴道的找法。 7|"l/s9, 没有什么比穴道疗法更适宜作为家庭疗法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寻找穴道的诀窍,自然因找穴道困难,而不被广泛使用,真是可惜。 x:i,l:x 还有,关于穴道疗法的书虽大量出版,可惜的是,简单且准确地介绍寻找穴道的诀窍的书并不多见。这使得外行人即使想到要利用穴道疗法,也无法如愿。 o=RxQk1N 因此,本站在严选特别有效穴道的同时,也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任何人都能简便地找到穴道的方法。 1Q=L/keP 寻找穴道的诀窍,在本站相关疾病穴道疗法的网页中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仅就一般寻找穴道的诀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G5|'uKz2" 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62kA(F0e, ①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H?eG5 ②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24">VZf ③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Kpw@4G ④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heVR&bQ ⑤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xi=0kO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bxPJ5oT 若找到本站所提到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前述的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 ?^J%S, 另外,本站在穴道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道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pI.~j]*:{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穴道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
@
[!%hE 首先,先从代表性的穴道刺激法开始介绍。 vM-kk:n7f ★ 指压 P^ht$)Y 在家庭中进行的穴道刺激中,使用普遍的是指压。指压最主要是利用施力容易的大拇指,或食指、中指。利用指腹部分按压是其诀窍。因为这样,可加重压力,而且长时间按压也不致疲倦。 L8
Q/!+K 因慢性病等因素而导致身体衰弱时,一般仅予以轻压,这称为“补法”,即补充能量,是促进器官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刺激法。神经亢奋、有强痛时,则予以重压,这称为“泻法”,此乃抑制过高能量的刺激法。虽然统称“指压”,实际操作时,应视疾病、症状而有不同指法。压的时间是每压3-5秒,休息2-3秒,再压3-5秒,每一部位重复3-5次。注意指压时要配合独特的呼吸法,基本要领是:指压时呼气,停压时吸气。 @NiLKcL# ★ 按摩 QE pCU) 认为按摩是一种搓揉身体的刺激方法的人也许很多。可是,真正的按摩,五指并用,有“捶”、“搓”、“揉”、“压”等各种按摩法。其中,所谓“压”的手法,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指压。 W6`_lGTj 一般来说,捶或用力压的是泻法,应用于神经痛等疼痛厉害时使用。轻轻搓、揉等是补法,用于手脚发麻等,按摩时间为5-15分钟以内。 m^zD'] ★ 灸术 wz@[rMf 灸术,是利用艾草给予皮肤热刺激。基本上,灸术是种补法,自古以来便被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上。 mML B?I 在家中进行灸术时,首先在手掌中放置艾草,并将它捻成细长状。然后在其尖端部分,2-3厘米处摘下,制成大约是米粒一半大小的金字塔形灸。 @=}
NMoNH 以少许的水弄湿皮肤,在穴道上放置上述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热”时更换新的艾草。若没有特殊状况,一个穴道上用上述的灸进行三“状”到五“状”的治疗(烧完一次艾草,称一“状”)。此法是在发热之后拿掉艾草,故称为“知热灸”。 y<~(}xsHh 由于灸发热后,会留下痕迹,所以有许多人不喜欢。如果这样,可使用“间接灸(温灸)”。此法是在皮肤上放置大蒜、姜、盐、味精等,再在其上燃烧艾草。依使用材料之不同,可称为蒜灸、姜灸、盐灸等等。 QCG-CzJ9l 这种热刺激十分缓和,不会有留下痕迹之虞。市面上已有卖间接灸的商品,所以可利用这些商品。 I %sw(uoE 最简单的灸疗法是线香灸。准备一根线香,点上火,将线香头靠近穴道,一感到热,便撤离。一个穴道反复5-10次。 ~.6% %1? 刺激穴道要在呼气时 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