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762阅读
  • 0回复

[医学卫生]中医穴位及相关知识大全【fiash动画演示教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17331
金钱
88512805
威望
88
贡献值
2007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4-03
中医穴位及相关知识大全(fiash动画教程) 6!F@?3qCyg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Ub[SUeBGH  
  印堂穴 Aw?i6d  
  寻找方法: Hwb+@'o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aE aU_f /  
  主治疾病: S7oPdzcU-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7Yv1et |  
  迎香穴 ?X $#J'U;  
  寻找方法: a ]~Rp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ki|KtKAu_9  
  主治疾病: H(|n,c  
  迎香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qE f991SZ  
  水沟穴 aMv?D(Meb  
  定位方法: wPr9N}rf  
  取穴时常常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水沟穴即人中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d `MTc  
  主治病症: xA7>";sla[  
  水沟穴的主治病症为: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等。人中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部位,如果采用此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时候,注意力道不要过于强烈。 ,s ` y  
  睛明穴 1`6kc9f.  
  取穴方法: hHA!.u4&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69q#Zw[,,  
  主治疾病: FZFYwU\~.L  
  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 da[=d*I.  
S7!+8$2mc_  
WZ@hP'Zc  
  攒竹穴 2uSXC*Phz  
  寻找方法: zv%]j0 ?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mk@p=d  
  主治疾病: DtEvt+h  
  攒竹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在学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 y<9' 3\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SYaS  
  百会穴 `GDWy^-Q+!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r)/Vx `S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4 H<.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5S9i>B  
  风池穴 lIhP\:;S&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QT8G P?F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DsdzR`Gx,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gDN7ly]6M  
  完骨穴 % _.kd"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Bm>>-nG;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1$Soo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k3PFCl~e  
N4HIQ\p  
  太阳穴 CE5A^,EsB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UWXl c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Vy8<Vy&w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FrU'^  
  下关穴 )k^y<lC2a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A4~- {.w=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a Fh9B\n  
  颊车穴 !{1;wC(b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8l.bT|#O  
  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N%f% U  
  翳风穴 +,Ud 3iS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OH >#f6`[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Iwx~kvz\_(  
  耳门穴 WqO4_;X6/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e S: 8Pn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F$sDmk#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T? g%I  
  膻中穴  ,*kh{lJ  
  位置: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四肋间隙。 39qIoaHT  
  主治: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 |NdWx1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c4f3Dr'xw  
  中脘穴 FoQy@GnM5  
  位置: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详见上述图解。 U-*`I?~=4  
  主治:调理脾胃,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安神定志。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胃痛胃炎、便秘腹泻、呕吐、肠鸣、心慌失眠等病症。是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人体穴位之一。 y9Q #%a8V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B"Ma<"HU  
  天枢穴 1j*E/L  
  位置:肚脐旁开2寸处。 bu8AOtY9E-  
  主治:调理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肠鸣腹泻、腹痛腹胀、大便不畅、肠炎、水肿、月经不调等病症,对减肥有一定作用。 v]GQb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有时可向下发散。
^`S.Mw.  
#b eLo J  
XiL[1JM  
 气海穴  ID]E3K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1.5寸处。 ( 5 BZZ  
aGAeRF  
  主治:升阳补气,益肾固精。适用于气虚乏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等病症。为补气要穴,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 *Y':raP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并向下腹发散。 ?CD[jX}!  
  关元穴 *B)J(^M!q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3寸处。 ^)E# c  
  主治:温肾减阳,回阳固脱,增补元气,通调冲任。适用于虚症、神疲乏力、元气不足、性功能低下、腹泻肠鸣、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复,有强壮作用。 7>V*gV?v  
/UqIkc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H c5M5m  
  大椎穴 [gDl<6a#4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 *!.anbo@?z  
  主治: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 :w<Ga8\tZ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Y 8n*o3jM  
  肩井穴 7'!DK;=TD6  
  位置: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7{ e~U  
  主治:开窍通经,理气活络,振奋阳气。适用于元气不足、头颈强痛、肩背疼痛、麻木、上臂抬举困难、高血压、感冒、风湿病、颈椎病等病症。 *.6m,QqJ(  
  感觉:局部揉拿有酸麻胀感,并向头部及下背部发散。 /,,IM/(6^  
  天宗穴 h e[2,  
  位置:肩胛骨冈下窝的中点凹陷处。 kQ`p\}7_  
  主治:颈项、肩背及上肢的疼痛、麻木,肩背风湿症,外感风寒等病症。 :Vy*MPS5  
  命门穴 P~*'/!@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 S}P rgw/  
  主治:补肾壮阳,培元固本,强壮腰脊。适用于肾虚腰脊疼痛、精亏脑鸣、阳痿、闭经、尿频、腹泻、肢冷、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补阳的作用。 mb>8=hMg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7m[-iF!  
  腰阳关穴 I}+9@d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 X7rsO^}W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部疼痛、下肢痿痹的治疗与保健。 74=zLDD S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c2u* <x  
mpNS}n6  
feJl[3@tO  
  肺俞穴 ^kK% 8 u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OH13@k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8shx7"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aH dQi,=z  
  心俞穴 v?YxF}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HdylI\}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u` ;P^t5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 >QdT 7gB  
  肝俞穴 6HZVBZhM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FeNNzV =  
  主治:疏肝利胆,宽胸和胃,清头明目,理气调经。适用于情志不畅、胸肋胀闷、头目昏花、烦躁易怒、肝郁气滞、黄疸、肋痛、脊背痛等病症。对肝胆病有一定的作用。 Kk).KgR  
  脾俞穴 3T/&T`T+c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O7n*lwx  
  主治:健脾化湿,和胃止泻。适用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溃疡病、糖尿病、呕吐、泄泻、身体乏力、腰背痛等病症。对脾胃病有一定的作用。(俞穴图) F/cA tT.M?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Ig<# {V  
  肾俞穴 uD?Rs`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1#hX(Q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p^1~o/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SZUo RWx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O5O@3:7]  
  曲池穴 &x\cEI)!  
  位置:曲肘成90°,肘横纹外端凹陷中。 1ozb tn  
  主治:袪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适用于外感发热、高血压、咽喉肿痛、上肢疼痛、麻木等病症。 7GvMKtuSK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向上肢指端发散。
... } ,@ex  
HQNpf1=D  
[tRb{JsUd  
内关穴 X /_ 89<&  
  位置:掌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2jQ#So  
  主治:宁心安神,理血止痛,宽胸理气。适用于情志不畅、神经衰弱、失眠心烦、胃脘不舒、心绞痛、胃痛、恶心、呕吐、晕船晕车等病症。 (((|vI3 <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可发散至中指端。 * ,zrg%8  
  外关穴 >Q=Q%~  
4peRbm  
  位置: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VI` 36X  
  主治:清热疏风,疏通肩臂。适用于上肢外侧疼痛或麻木、偏瘫、落枕、偏头痛、热病、耳鸣耳聋等病症。 6OB3%R'p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发散至手指。 R9  Y@I  
  合谷穴 (*_lLM@Cd  
TPs ]n7]:  
  位置:拇、食指掌骨之中点,稍偏向食指侧。 .Q^V,[on1T  
  主治: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镇静安神、通利五官。适用于头昏脑胀、口眼歪斜、咽喉肿痛、头痛、牙痛、耳鸣、发热、神经衰弱、手臂疼痛等病症。并可防治感冒。 v o4U%  
+`iJ+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痛的感觉,有时可向上肢发散。 H>Ucmd;ay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BT`g'#O  
  足三里穴 6Jq3l_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tH~>uOZW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E $P?%<o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Dr76+9'i  
  阳陵泉穴 Sx8C<S5r<  
  位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Ldj*{t `5  
  主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 gZiwXb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ym<yI<  
:G#+ 5 }  
yzMGZi`ut  
委中穴 CvR-lKV<  
`(ik2#B`}  
  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NwxDxIIH/)  
s7sTY   
  主治: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dkJ 4g[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_|_+HiW  
  承山穴 :>/6:c?atG  
  位置:小腿后面正中线,委中穴直下8寸,小腿腓肠肌两肌腹下方之间凹陷处。  <k0/O  
  主治:疏筋止痉,疏利腰腿。适用于腰脊痛、小腿转筋、下肢无力等病症。 ?bpV dm!  
S{3c}>n  
  感觉:局部按压可有酸麻微痛感,揉捏可有胀感。 e0#t  
  三阴交穴 Qm=iCZ|E^!  
  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7"  
  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LSzF_mK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 5f MlOP_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1pB7XL  
  涌泉穴 LlS~J K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IT)3Et@Y  
  主治:开窍醒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目涩咽干等病症。 .lq83; k  
  感觉:局部按压胀痛明显,有时可向下肢发散。 [9B1%W  
  厉兑穴  Bnk '  
  位置:在第二趾外侧端,距趾甲角0.1寸。 6^!fuIZ;_  
  主治:常用于面肿、口喎、牙痛、鼻衄、鼻流黄涕、胸腹胀满、多梦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CxN xb)c &  
  昆仑穴 X# /c7w-  
  位置: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取穴。 y=.bn!u}z  
  主治:常用于腰骶部疼痛、足跟肿痛、头痛、头项强痛、落枕、坐骨神经痛及目眩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tj*/%G{Y  
  申脉穴 ksCF"o /@V  
  位置:在外踝正下方凹陷中,详见上面穴解。 CUHT5J*sY  
  主治:常用于头痛、失眠及腰腿痛的治疗与保健。 bdLi _k  
  太溪穴 6(BgnH8oc  
  位置: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i(OeE"YA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牙痛、耳鸣、耳聋、失眠、咳嗽、气短、腰痛、足跟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s)K  
ky-nP8L}  
$PI9vyS  
  寻找穴道诀窍: 0\vG <  
  穴道疗法最难的,就是穴道的找法。 q3#+G:nh  
  没有什么比穴道疗法更适宜作为家庭疗法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寻找穴道的诀窍,自然因找穴道困难,而不被广泛使用,真是可惜。 Y9>92#aME  
  还有,关于穴道疗法的书虽大量出版,可惜的是,简单且准确地介绍寻找穴道的诀窍的书并不多见。这使得外行人即使想到要利用穴道疗法,也无法如愿。 JT!9LNh;R`  
  因此,本站在严选特别有效穴道的同时,也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任何人都能简便地找到穴道的方法。 se i2\l 8q  
  寻找穴道的诀窍,在本站相关疾病穴道疗法的网页中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仅就一般寻找穴道的诀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Zj`_5C  
  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C F3?e6  
  ①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lG Bg8/[  
  ②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qTN%9!0@9  
  ③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lStT+A  
  ④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1_#;+ S  
  ⑤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_ziSH 3(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 dHl'  
  若找到本站所提到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前述的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 |q 8N$m  
  另外,本站在穴道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道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xb<|m2<)H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穴道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wpN3-D  
  首先,先从代表性的穴道刺激法开始介绍。 c{_JPy  
  ★ 指压 \@WVeFr  
  在家庭中进行的穴道刺激中,使用普遍的是指压。指压最主要是利用施力容易的大拇指,或食指、中指。利用指腹部分按压是其诀窍。因为这样,可加重压力,而且长时间按压也不致疲倦。 P"l'? `  
  因慢性病等因素而导致身体衰弱时,一般仅予以轻压,这称为“补法”,即补充能量,是促进器官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刺激法。神经亢奋、有强痛时,则予以重压,这称为“泻法”,此乃抑制过高能量的刺激法。虽然统称“指压”,实际操作时,应视疾病、症状而有不同指法。压的时间是每压3-5秒,休息2-3秒,再压3-5秒,每一部位重复3-5次。注意指压时要配合独特的呼吸法,基本要领是:指压时呼气,停压时吸气。 {wsJ1 v8!  
  ★ 按摩 |Tc4a4jS  
  认为按摩是一种搓揉身体的刺激方法的人也许很多。可是,真正的按摩,五指并用,有“捶”、“搓”、“揉”、“压”等各种按摩法。其中,所谓“压”的手法,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指压。 '"\'<>Be  
  一般来说,捶或用力压的是泻法,应用于神经痛等疼痛厉害时使用。轻轻搓、揉等是补法,用于手脚发麻等,按摩时间为5-15分钟以内。 J{-`&I'b  
  ★ 灸术 y(MB _B7j  
  灸术,是利用艾草给予皮肤热刺激。基本上,灸术是种补法,自古以来便被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上。 >X eXd{$  
  在家中进行灸术时,首先在手掌中放置艾草,并将它捻成细长状。然后在其尖端部分,2-3厘米处摘下,制成大约是米粒一半大小的金字塔形灸。 vq^';<Wh.  
  以少许的水弄湿皮肤,在穴道上放置上述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热”时更换新的艾草。若没有特殊状况,一个穴道上用上述的灸进行三“状”到五“状”的治疗(烧完一次艾草,称一“状”)。此法是在发热之后拿掉艾草,故称为“知热灸”。 ZJQFn  
  由于灸发热后,会留下痕迹,所以有许多人不喜欢。如果这样,可使用“间接灸(温灸)”。此法是在皮肤上放置大蒜、姜、盐、味精等,再在其上燃烧艾草。依使用材料之不同,可称为蒜灸、姜灸、盐灸等等。 M?UUT8,  
  这种热刺激十分缓和,不会有留下痕迹之虞。市面上已有卖间接灸的商品,所以可利用这些商品。 z<mN-1PM7&  
  最简单的灸疗法是线香灸。准备一根线香,点上火,将线香头靠近穴道,一感到热,便撤离。一个穴道反复5-10次。 ^/#G,MxNy  
  刺激穴道要在呼气时
fZ5 UFq_~s  
  穴道疗法,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呼吸。似乎很少人知道:呼气时刺激穴道,刺激的传导较佳,可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 1P`&G  
  吸气时,肌肉收缩而僵硬。这时,即使指压穴道,也仅是痛,刺激本身并不太会被传达。相反地,呼气时,肌肉松弛而柔软,此时,若给予刺激,痛感少且刺激传导佳,是非常有效果的“刺激”。 E:ci/09wD  
  因此,要刺激穴道时,请配合呼吸的频率进行。 BWy-R6br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