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及相关知识大全(fiash动画教程)
>FKwFwT4D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hzU(XW 印堂穴 5fMlOP_
寻找方法: $$uMu{?0i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eco&!R[G
主治疾病: o@7U4#E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IA{W-RRb
迎香穴 2% /Kf}+
寻找方法: 6`vW4]zu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c-v-UO%
主治疾病: #a2gRg
迎香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SyL1yFX
水沟穴 A2;6Vz=z
定位方法: ?;H}5>^8P
取穴时常常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水沟穴即人中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x7Gf):,LK
主治病症: ktS^^!,l%
水沟穴的主治病症为: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等。人中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部位,如果采用此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时候,注意力道不要过于强烈。 (,tu7u{
睛明穴 }-J0cV
取穴方法: NuOxEyC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z[ 'G"yCi
主治疾病: *G7cF
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4 R(m$!E! 0AdxV?6z ]31=8+
D 攒竹穴 u>G9r#~`k
寻找方法: r/HCWs|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ni}
主治疾病: X:I2wJDs\
攒竹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在学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 kN78j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5&h">_j 百会穴 R&BWCC{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D,R',(3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6}?d%K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G~v:@
风池穴 ~;a\S3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e nR8MS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oP9 y@U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pf107S
完骨穴 {=?(v`88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l)dE7$H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B_%MfI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Q!}tbg~9 1Y J?Y 太阳穴 tpC^68*F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1kw*Q: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Be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J{-`&I'b
下关穴 HKJBR)T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o5
fV,BJZO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ofE*Wt
颊车穴 G_J}^B*?%v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K*R[
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abm 3q!a-
翳风穴 N0Y4m_dm*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IQ~qiFCf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kY'Wf`y(
耳门穴 L!zdrCM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W dD889\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ruvfp_: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20}/& 膻中穴 "mQcc}8
位置: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四肋间隙。 MTZCI}
主治: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 Z#-N$%^F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t@9-LYbL
中脘穴 )\EIXTZY=
位置: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详见上述图解。 WV.hQX9P
主治:调理脾胃,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安神定志。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胃痛胃炎、便秘腹泻、呕吐、肠鸣、心慌失眠等病症。是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人体穴位之一。 1 =C12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 ViuDX=
天枢穴 =g!Pw]
位置:肚脐旁开2寸处。 h=gtuaR4
主治:调理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肠鸣腹泻、腹痛腹胀、大便不畅、肠炎、水肿、月经不调等病症,对减肥有一定作用。 g:a[N%[C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有时可向下发散。 ?z#*eoPr NRJp8G Z%U |xcC'1WU 气海穴 `dG;SM$T,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1.5寸处。 -5+Yz9pv[
k|?[EWIi^ 主治:升阳补气,益肾固精。适用于气虚乏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等病症。为补气要穴,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 cI@qt>&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并向下腹发散。 h!%y,4IBR 关元穴 6bhb_U'f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3寸处。 69)"T{7
主治:温肾减阳,回阳固脱,增补元气,通调冲任。适用于虚症、神疲乏力、元气不足、性功能低下、腹泻肠鸣、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复,有强壮作用。 Se'SDJl=
}7 +%k/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k #xF"yI 大椎穴 #f24a?n|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 5l1R")0`t_
主治: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 gM>?w{!LBx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_<zrXc]
肩井穴 X+N5iT
位置: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hABusq
主治:开窍通经,理气活络,振奋阳气。适用于元气不足、头颈强痛、肩背疼痛、麻木、上臂抬举困难、高血压、感冒、风湿病、颈椎病等病症。 hE5?G;
感觉:局部揉拿有酸麻胀感,并向头部及下背部发散。 U(y8nI]
天宗穴 t-KicLr
位置:肩胛骨冈下窝的中点凹陷处。 ,o%by5j"^N
主治:颈项、肩背及上肢的疼痛、麻木,肩背风湿症,外感风寒等病症。 UIy
Ltoxu
命门穴 O}Pqbx&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 $Y_S`#c@i
主治:补肾壮阳,培元固本,强壮腰脊。适用于肾虚腰脊疼痛、精亏脑鸣、阳痿、闭经、尿频、腹泻、肢冷、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补阳的作用。 #<b\B qYG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M,<=.oT
腰阳关穴 SDO:Gma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 |~
fI=1;;x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部疼痛、下肢痿痹的治疗与保健。 qS@3:R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TS9<uRO0 sIf]e'@AC fEXFnQ# 肺俞穴 L<@*6QH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LxhS
9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v{t
pRL0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h>D;QY
心俞穴 trwQ@
7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S5P(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nU9j"$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 :cWU,V
肝俞穴 L7buY(
F(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6CHb\k
主治:疏肝利胆,宽胸和胃,清头明目,理气调经。适用于情志不畅、胸肋胀闷、头目昏花、烦躁易怒、肝郁气滞、黄疸、肋痛、脊背痛等病症。对肝胆病有一定的作用。 0H>gMXWE]
脾俞穴 4jebx
jZ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Wx`y><
主治:健脾化湿,和胃止泻。适用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溃疡病、糖尿病、呕吐、泄泻、身体乏力、腰背痛等病症。对脾胃病有一定的作用。(俞穴图) /7#e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FqA
4 OU
肾俞穴 Vs l,u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Gm:s;w-;v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0l[52eZ/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z~
vcwiYAP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HP]5"ziA 曲池穴 AJEbiP
位置:曲肘成90°,肘横纹外端凹陷中。 igA?E56?
主治:袪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适用于外感发热、高血压、咽喉肿痛、上肢疼痛、麻木等病症。 :Q("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向上肢指端发散。...
["Ts7;q9[ Eej
Lso#\ ;UTM9.o[ 内关穴
i,<'AL ) 位置:掌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Qcz5M90e 主治:宁心安神,理血止痛,宽胸理气。适用于情志不畅、神经衰弱、失眠心烦、胃脘不舒、心绞痛、胃痛、恶心、呕吐、晕船晕车等病症。 '[liZCg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可发散至中指端。 uPl}NEwU|
外关穴 Jk(V ]
/Z:NoTGn 位置: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XQ]S}L 主治:清热疏风,疏通肩臂。适用于上肢外侧疼痛或麻木、偏瘫、落枕、偏头痛、热病、耳鸣耳聋等病症。 x6R M)rr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发散至手指。 _J6
Xq\
合谷穴 kh.P)h'9
}8tF.QjR| 位置:拇、食指掌骨之中点,稍偏向食指侧。 G7" (,L` 5
主治: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镇静安神、通利五官。适用于头昏脑胀、口眼歪斜、咽喉肿痛、头痛、牙痛、耳鸣、发热、神经衰弱、手臂疼痛等病症。并可防治感冒。 \;~Nj#
3JQ7Cc>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痛的感觉,有时可向上肢发散。 ?V!5VHa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8b'@_s!_ 足三里穴 Vq]ixag2^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r'{N_|
:vv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
`pNdy4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IxuK<Oe:O
阳陵泉穴 PF
/K&&9}
位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p=nbsS~":
主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 p2 1|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L$_%T E5rV}>(Y 6ScB:8M 委中穴 >"!ScYn
/.7RWy`
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o-H?q!
*1["x;A 主治: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H PAX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H5Eso*v@ 承山穴 ZN)EbTpc\a 位置:小腿后面正中线,委中穴直下8寸,小腿腓肠肌两肌腹下方之间凹陷处。 ?}8r h% 主治:疏筋止痉,疏利腰腿。适用于腰脊痛、小腿转筋、下肢无力等病症。 Wx]Xa]-
1xS+r)_n@ 感觉:局部按压可有酸麻微痛感,揉捏可有胀感。 $k0(iFzR1 三阴交穴 \_,p@r]Q
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r c[~S
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h0D,O"0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 kqih`E9P7B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1}la
)lC 涌泉穴 Cs>` f,o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8Y`g$2SZ^8
主治:开窍醒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目涩咽干等病症。 d]s^?=gM
感觉:局部按压胀痛明显,有时可向下肢发散。 \B~g5}=
厉兑穴 7u&l]NC?y
位置:在第二趾外侧端,距趾甲角0.1寸。 Hh;lT
主治:常用于面肿、口喎、牙痛、鼻衄、鼻流黄涕、胸腹胀满、多梦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7OmT^jV2
昆仑穴 e%)iDt\j
位置: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取穴。 n?cC]k;P~
主治:常用于腰骶部疼痛、足跟肿痛、头痛、头项强痛、落枕、坐骨神经痛及目眩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CBf[$[e
申脉穴 A{q%sp:3~
位置:在外踝正下方凹陷中,详见上面穴解。 #<
[&Lw
主治:常用于头痛、失眠及腰腿痛的治疗与保健。 !0?o3,of-
太溪穴
BM?!?
位置: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kE<CuO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牙痛、耳鸣、耳聋、失眠、咳嗽、气短、腰痛、足跟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RkkU&
6 34!.5^T KX9IC5pR 寻找穴道诀窍: yC 1OeO8{ 穴道疗法最难的,就是穴道的找法。 \54B
没有什么比穴道疗法更适宜作为家庭疗法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寻找穴道的诀窍,自然因找穴道困难,而不被广泛使用,真是可惜。 &Iy5@8
还有,关于穴道疗法的书虽大量出版,可惜的是,简单且准确地介绍寻找穴道的诀窍的书并不多见。这使得外行人即使想到要利用穴道疗法,也无法如愿。 w~v6=^
因此,本站在严选特别有效穴道的同时,也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任何人都能简便地找到穴道的方法。 ^OQP;5 #K
寻找穴道的诀窍,在本站相关疾病穴道疗法的网页中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仅就一般寻找穴道的诀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2LUsqL\m}.
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V
B*c1i
①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4Pc-A
②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v .S_Ym
③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Nsn0-B?ne
④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nm#23@uZ4K
⑤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k"cMAu.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9dA+#;?
若找到本站所提到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前述的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 2fr%_GNu
另外,本站在穴道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道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d)-ZL*o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穴道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69r%b7#
首先,先从代表性的穴道刺激法开始介绍。 B1|nT?}J(
★ 指压 9Zl4NV&B
在家庭中进行的穴道刺激中,使用普遍的是指压。指压最主要是利用施力容易的大拇指,或食指、中指。利用指腹部分按压是其诀窍。因为这样,可加重压力,而且长时间按压也不致疲倦。 ")MHP~ ?
因慢性病等因素而导致身体衰弱时,一般仅予以轻压,这称为“补法”,即补充能量,是促进器官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刺激法。神经亢奋、有强痛时,则予以重压,这称为“泻法”,此乃抑制过高能量的刺激法。虽然统称“指压”,实际操作时,应视疾病、症状而有不同指法。压的时间是每压3-5秒,休息2-3秒,再压3-5秒,每一部位重复3-5次。注意指压时要配合独特的呼吸法,基本要领是:指压时呼气,停压时吸气。 2o<*rH
★ 按摩 i
kfJ! f
认为按摩是一种搓揉身体的刺激方法的人也许很多。可是,真正的按摩,五指并用,有“捶”、“搓”、“揉”、“压”等各种按摩法。其中,所谓“压”的手法,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指压。 b>p_w%d[[J
一般来说,捶或用力压的是泻法,应用于神经痛等疼痛厉害时使用。轻轻搓、揉等是补法,用于手脚发麻等,按摩时间为5-15分钟以内。 &j:prc
[W
★ 灸术 }:faHLYT
灸术,是利用艾草给予皮肤热刺激。基本上,灸术是种补法,自古以来便被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上。 n~yHt/T
在家中进行灸术时,首先在手掌中放置艾草,并将它捻成细长状。然后在其尖端部分,2-3厘米处摘下,制成大约是米粒一半大小的金字塔形灸。 >gzM-d
以少许的水弄湿皮肤,在穴道上放置上述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热”时更换新的艾草。若没有特殊状况,一个穴道上用上述的灸进行三“状”到五“状”的治疗(烧完一次艾草,称一“状”)。此法是在发热之后拿掉艾草,故称为“知热灸”。 |MGT8C&^!
由于灸发热后,会留下痕迹,所以有许多人不喜欢。如果这样,可使用“间接灸(温灸)”。此法是在皮肤上放置大蒜、姜、盐、味精等,再在其上燃烧艾草。依使用材料之不同,可称为蒜灸、姜灸、盐灸等等。 :'wxm3f
这种热刺激十分缓和,不会有留下痕迹之虞。市面上已有卖间接灸的商品,所以可利用这些商品。 g^A^@~M
最简单的灸疗法是线香灸。准备一根线香,点上火,将线香头靠近穴道,一感到热,便撤离。一个穴道反复5-10次。 B(Yg1jAe
刺激穴道要在呼气时 L^t%p1R 穴道疗法,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呼吸。似乎很少人知道:呼气时刺激穴道,刺激的传导较佳,可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DlCN 吸气时,肌肉收缩而僵硬。这时,即使指压穴道,也仅是痛,刺激本身并不太会被传达。相反地,呼气时,肌肉松弛而柔软,此时,若给予刺激,痛感少且刺激传导佳,是非常有效果的“刺激”。
r~T!$T
b 因此,要刺激穴道时,请配合呼吸的频率进行。
h?dS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