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X V(
@XBH.A^7r
1. 怎样才能省力 cHEz{'1m
教学目标: m<FK;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jZ#UUnR%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G.jB/
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h#O"Q+J9n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A\g%
教学难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 wT%"5:
教学准备:图钉 磁铁 小铁片 绳子 木板 钉锤 相关图片 ~,Mr0
教学过程: A^vvST%7
第一课时 9fCO7AE0#
一. 导入
`vX4!@Tw
1、 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 w`-$-4i
2、掰手腕比赛: o'^phlX
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 bqNLkw#
(同学评判) j`Nh7+qs
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 5%'S
(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 2YluJ:LN
3、认识简单机械: ?&\h;11T
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D+hB[*7Fs
4、 拔图钉比赛: |Cq8%
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 /x
O{
.dr
方法:手拔 磁铁吸出来 用小铁片撬 LV\ieM
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
^\{J5
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 D{W
SKn
二. 新授 c
_p[yS
1. 简单机械的应用 soxfk+
9
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 H.9yT\f.
将油桶送上台阶 *LEu=3lp%>
将桶盖打开 *{Yi}d@h(
将泥桶送上房檐 ZGzc"r(r:#
将谷物磨碎 i.F8
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 3Cd<p[%3#,
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 OMi02tSm
2. 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_ Q{T ';
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 $)l2G
;&
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 u(8
~4P0w
全班汇报交流 /!-J53K
3. 动物的省力“工具” 7^&lbzVbm(
动物身体上的那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 @OY1`EuO
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i'Wcf1I-=
啄木鸟:杠杠、斜面 yr%yy+(.k
蜘蛛、蚂蚁:杠杆 f>O54T .L.
虎:斜面 gu^_iU
板书设计: cB_pyX9Z
R
!Fx)xj
{[my"n2
^uM_b
课后小结: ruz
Mag)
1、掰手腕活动让同桌为一组进行比赛,全员参与,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用力的不同。比赛分两次,一次是悬腕,一次是支撑桌面,强调用腕力而不用臂力,体会两次不同比赛腕力的不同感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支点,可以省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认识简单机械的概念、认识杠杆。 XNKtL]U}$
2、活动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图下面写出简单机械的名称,再小组讨论汇报。效果会更好。使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219R&[cb
3、吊车一图可参考课本第11页分解图认识,只要简单讲讲就行了,具体的到讲第三课的时候再详讲。 nrI"k2oA@
$1b]xQ
2、撬棍的学问 QN3qF|))
教学目标: ZMP?'0h=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a=ro2NH
2. 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mBT[_ZO
3.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nJzSN=>$
教学重点: <=$rU232}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sE^ns\&QP=
教学难点: cO8`J&EK
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_s;aK
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FK-}i|di
教学准备: hcd!A5
简单机械实验盒 钩码 各种重物 平衡尺 天平 =VCi8jDkP
教学过程: TlM'g6SQS
第一课时 r(PJ~8)(=
一. 导入 )lQN)!.)
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7qW.h>%WE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 @gs26jX~2}
二. 新授 Bjurmo
1、杠杆三要素。 Lr K9F^c
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FAH[5VDr%
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32M6EEmPG
1. 将重物抬起来 37%`P\O;s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 p
Z0
=
学生实验制作,记录。 jB*9 !xrd,
汇报交流。 s4!|v`+$M
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 ,G916J*XA
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iSnIBs9\
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q2p=H>&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gY;`*<
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 EG'7
}W
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HY*l 4QK
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 ~,(0h:8
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l7eoj
第二课时 N{?Tm`""
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 "r
5'lQI
小结:规律 阻力X 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0L3Bo3:k
3、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Da
>{zHt
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c.|sW2/
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VpP/Qf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 0S)"Q^6ny
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nEjo,
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Fnhh}
4、 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eyX
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 aRFi0h
\
跷跷板 蒜夹压汁器 夹子等 e["Z!D_H
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gJWlWVeq$
5、拓展: mafAC73
(1) 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TMnT#ypf<5
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 z{ Zimr
(2) 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 lW{I`r\]
(3) 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IqR[&T)lj
RW|UQY#
板书设计: (hD X4;4
2.撬棍的学问 *@b~f&Lx6
OF<[Nh\.
阻力X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6Q2)^LJ
Z_eqM4{
教学后记: LbtlcpF*~5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杠杆的三要素让学生从实现阿基米德的设想中去探究发现;杠杆怎样保持平衡也要让学生先思考,作出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后再实施实验。使探究的整个过程完整有序。 ND)M3qp2(
省力杠杆放在探究保持杠杆平衡后面,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 z9OMC$,V
3、轮子的妙用
RU3_Fso
教学目标: ]ly)z[is"]
1、知道轮轴的基本组成及轮轴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xc3Ov9`8%
2、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应用轮轴工作时省力的原因,并用实验找出各种轮子优点和不足。 HnH2u;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变形轮轴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轮子的作用。 M8^ziZY
4、将自己发现的生活中遇到的应用了轮轴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o6A?37i
教学重点:知道轮轴的基本组成及轮轴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7C=- \]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应用轮轴工作时省力的原因,并用实验找出各种轮子的优点和不足。 JsAb q
教学准备:螺丝刀、扳手、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E""8kW- Z
教学课时:3课时 Aw_R
$
教学过程: r&j+; JM5
第一课时 |zr)hC
一、导入 %>x0*T$$
谈话:人们利用杠杆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使用中发现,还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于是人们又进一步地改造了杠杆,发明了其他简单机械。 !T&u2=`D
二、杠杆和轮轴 A-@-?AR
1、多媒体出示石磨工作图。 |?pYJkrYO
(1)学生观察、分析石磨上使用木棍有什么好处? YA/H;707l
(2)进一步分析石磨杠杆的工作原理;并试着找出石磨杠杆的三个点。 | eVTxeq
2、多媒体出示汽车方向盘图。 Cbf,X[u
(1)比较汽车方向盘与石磨工作原理的相同点;并试着找出方向盘上杠杆的三个点。 hH|XtQ.n^
(2)分析汽车方向盘工作时的优点,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 ej??j<]
3、教师介绍: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Kq<',u~
4、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 $D2Ain1
(1)小组讨论交流。 fu7[8R"{
(2)全班交流。 r(/P||`l
三、巧用“轮子” Z)Xq!]~/g
1、谈话:实际工作中,人们经常对轮子进行改造,使它变成另一种简单机械,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特殊的工作。 <T=o]M$
2、多媒体课件出示改造的“轮子”。 m-pIFL<^N
3、小组讨论:我们用“轮子”改造的简单机械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 4=#QN
4、交流。 #!F8n` C-
第二课时 swe8
四、研究吊车上的“轮子”
ZeDDH
1、分组观察吊车图片,讨论 `b,g2XA
吊车上使用了几种“轮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07HX5 Hd
2、交流。 OkO@BWL
3、分小组研究吊车上的一种“轮子”。 36D,el In
(1)分组制定研究计划,教师指导。 rqG6Ll`=+
(2)交流研究计划。 ::Ve ,-0
(3)分组实施研究。 m<VL19o>R
要求填写好实验记录,并给自己研究的“轮子”取一个名字。 E rRMiT
4、交流研究结果。 ;tIIEc
5、活动:到底谁的力气大。 h^3Vd K,
第三课时 DQHGq_unP
五、研究另一种“轮子” GQc%OQc\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另一种轮子——齿轮,看看齿轮有什么作用。 I?xhak1)lu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研究计划,并制定出本小组的研究计划。 tI(t%~>^
3、发放材料,分组开展研究活动。 ^dp[Z,[1z
4、交流研究结果。 9"l%tq_
六、课后作业:设计一种新“轮子”。 70 DQ/b
M3xi 0/.
板书设计: :d/:Ga5v!
3.轮子的妙用 kQ:>j.^e
杠杆和轮轴 E<.{
v\
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1 9" [:WN
h: (l+jr
kv`3Y0R-"
教学后记 PeR<FSF ,i
e[Ul"pMvS`
?(XX
4、斜坡的科学 J5r
L7
教学目标: Xwn|.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s?gXp{O?X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x\gk5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
v/aI*Rl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p^pvdvh3
教学难点: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Tr+Y@]"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Q%19f3,6
教学课时:2课时 |@uhq>&
教学过程: Wn)A/Z ^r
第一课时 Zi '8~iEH
一、导入 3jQ$72_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M#>@~XR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Ymh2qGcj]8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 w/1Uo24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9hi(P*%q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b+fy&rk@-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Sr-^faL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jfXU_K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kA$;vbm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w+ )GM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 F"ShT0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7qdl,z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KLM^O$=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Pxuz {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J*kzJ{vwy*
5、分析整理。 XT;IEZQZ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vnT
第二课时 ?@7|Q/
三、把斜面“卷”起来 t7&
GCZ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z%/6`7)|
2、讨论交流: MhXm-<4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S| ?--vai_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m_W.r+s~C4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yQ48Wq
4、交流本组的发现。 mCP +7q7
四、斜面的应用 '48|f`8$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8YkH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zegnq~
板书设计: #SOj4W
4、斜坡的科学 5 s2}nIe
斜面能省力 I;PO$T
斜面不省距离 3B]+]e~
斜面越长越省力 jT_Tx\k
&Fr68HNmj
5、自行车 <\Dl#DH
教学要求: @G&xq"Fg7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9!<3qx/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常见的机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M(gWd8?#
3.能设计并制作一架简单的机器。 7o%|R2mL}
教学准备: 挂图。 "U~@o4u;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i]Of<eQ"
一、复习前几课教过的几种机械:杠杆、斜面、轮轴、滑轮。 Tp.iRFFkP
二、新授 :re(khZq#
1.分析一种复杂的机械 出示挂图。 C F 0IP
自行车的三个部分:刹车:杠杆。龙头:轮轴。脚踏:轮轴。 mLdyt-1
2.机器的四个部分 `RLrT34
出示自行车挂图 bao5^t}
工作部分:转动的车轮。 23?0'AU
动力部分:它靠什么力量转动。 ]t0S_UH$
传动部分:是通过什么把动力部分的能量传到工作部分的。 o*S $j Cf?
操纵部分:是通过什么来操作自行车的运转的。 ~ZIRCTQ"
小结:完整机械有四个部分。 <JuJ`t
选择自行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2n,73$s
第二课时 9O_N
iu0
3.认识动力机和传动部分 -s84/E4Y*
蒸气机:通过燃烧煤产生热蒸气,再变成动力。 |xC
TX
内燃机:燃烧油料产生动力。 |I<-x)joIK
皮带传动:通过皮带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Uv$u\D+@[
链条:通过链条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uw&,pq
齿轮:通过啮合的齿轮来传动。 tUnVdh6L.B
4.巩固 AMiFsgBj
分析洗衣机、机械表、缝纫机的四个部分。 eNskuG|1
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cT.cmH
三、作业: (M
?Q9\X
1.找出生活中常见机器的组成部分,分析各部分中简单机械的作用。 {Z;GNMO:
2.制作一个机械模型---我的机器。 jiD8|%}v
板书设计: 5.自行车 c.> (/
动力部分 -v2q:x'G#
机器 传动部分 3`!KndY1
工作部分 r\D8_S_
控制部分 xL"o)]a=
j ZafwBi
y`dzo`f
6、小鸟和小猫 I=-;*3g6
教学目标: F'Vl\qPt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务,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P.P>@@+d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能力 -L3RzX
3、知道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生殖方式是不同的,及什么叫做生殖。 VAzJclB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能力 CR=MjmH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能力 _YUF /B'
教学准备:各种动物的生殖资料 +Enff0 =+
教学过程: D'+8]B
第一课时 4 (gf!U
一、 教学导入 ^!tI+F{n{
讲述:动物的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种类的动物是怎样产生后代的,让生命得以延续,使人类拥有更多朋友的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k(_j.v
二、 新生命的诞生 }e @-[RJ!
1、交流汇报:各种不同的动物它们是如何产生下一代的? .`RC,R`C
2、汇报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汇报一类动物 X"GQ^]$O
3、动物类型举例: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YtQWArX,
4、教师适当板书 U$Z}<8
5、比较分析:各种动物是怎样进行生殖的? xb;mm9H
它们的生殖方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Z}f_\d'
6、分类:怎样根据生物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给他们分类,说说自己的理由 tYa*%|!
v
7、比较分析鲤鱼、青蛙、海龟、麻雀四种动物的繁殖方式 T`;M!-)2
a、填写记录表 V0(ABi:d
b、讨论交流:表中四种代表动物的产卵环境、卵的数量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规律吗? boon=;{p
表中每种动物一次产卵数量有什么差异?所产的卵都能成活吗?为什么? C_)>VP
D
鸟和猫在产生下一代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相比,表中四种动物产生下一代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Ea"%z*c5
第二课时 K@hUif|([
三、 特殊的本领 >4b39/BM
1、阅读资料 WGK::?
2、搜集信息,介绍更多特殊的本领 SsZzYj.d
四、 阅读科学在线,并讨论: 3!W&J
试管婴儿为人类解决了哪些问题,带来了那些弊端? ';F][x 5j
板书设计: /L^dHI]Q
6. 小鸟和小猫 vL0Ol-Vt
新生命的诞生 .@V>p6MV
生殖 !}7m^
试管婴儿 _%B`Y ?I`
]^<~[QK_C
7、落地生根 0rUf'S
?K
教学目标: [l:.Q?? )|
1、了解植物繁殖的方式。 E(#2/E6
2、通过搜集有关植物繁殖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g7-K62bb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植物繁殖的知识。 vS#]RW&j
教学重点: T(DE^E@a
植物的繁殖方式。 ;;5i'h~?]J
教学难点: <rs]@J'p
掌握有关的植物繁殖的方法。 P $S P4F
教学准备: t1S~~F
LE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花盆、剪刀、植物枝条等。 b.&YUg[#
教学过程: o5
uwa{v
第一课时 dPId=
w)
一、 激趣导入 yW 3h_08
二、 认识植物的繁殖方式 R2@u[
1、 交流: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举例说说植物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繁殖。 1\uS~R R
2、 讨论: 79_MP
(1) 植物的这些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f -5ZXpWs'
(2) 动物的生殖方式和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t
3、 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0+ev7r
4、 小结:大多数植物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有些植物也可以通过根、茎、叶进行繁殖。 T~>:8i
5、 FReK
第二课时 %<t/xAge
三、 帮助植物繁殖 vCM'n
kXY
1、谈话: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繁殖的特性,在农业生产和园艺上,创造了一些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 ! ZEKvW
2、提问:你们想知道这些方法吗? f`e.c_n(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有关内容。 0P 42C{>'w
4、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用以上方法进行植物繁殖的实例。重点介绍扦插的方法。 VbjW$?
5、分小组利用扦插的方法繁殖一株植物。 &7LfNN`
6、课后作业:利用其他方法繁殖一株植物,并将帮助植物繁殖的方法和经验与同学交流。 6%-2G@
6d
板书设计: Y|F);XXIl
7. 落地生根 -5K/ cK
开花 传粉 受精 ^E^: =Q?'_
扦插 压条 嫁接 |wx1
[xZ
Qw:j2g2H7
3B+Rx;>h
=[kv@p
8、相似与差异 x&
S >Mr
教学总目标: K9R[
oB]b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Q XH\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0dW1I|jR
3、知识目标:了解遗传与变异,学习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 YQ/*|
教学重点: aF:
LL>H
了解遗传与变异,观察人与人、动物与动物的相似与变异之处。 e]QkZg2?Yn
教学难点: $)3/N&GXR
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 ?9:\1)]
教学时数:二课时 Tb^9J7]
第一课时 eR
CG
r?e4
教学分目标: rk|6!kry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0W)_5f&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rYl37.QE
3、知识目标:了解遗传,学习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 6C:Lq%}
教学重点: (c"!0v
了解遗传,观察家人、同学与自己的相似之处。 y4') !e
教学难点: `*]r.u0
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 0^=S:~G
教具准备: Hi Yx(hY
小组分类统计图表两张(34面上图及左下方图)。 qF?S[Z;
全班分类统计图表两张(34面上图及右下方图)。 dZ*o H#B
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观察法——归类统计法——课外延伸法 F&0rI8Nr
教学过程: DQSv'!KFO
1、讨论法:启发学生寻找观察人物相似特征的方法。 (&S v$L@
A、 目标激趣: kHO\#fF<
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寻找自己的特征与同学有哪些相似之处?然后进行归类统计,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FP-]R)
B、 质疑讨论: E]
[DVY
你用哪些方法可以找出自己与同学的相似特征? j[9B,C4
(五官、体形、举止、言谈……) GCrN:+E0FJ
你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寻找自己与同学的相似特征? ;(V=disU/
(看照片、照镜子、相互看……) `f s[C
为缩小观察范围,请看书33和34面,书中要我们着重观察人物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6974
(舌、额头、耳垂、手指) W
6pS.}
2、小组观察法:将自己这四个方面的特征与同学进行比较、记录。 2}NfR8
N
A、发表格:每人两张(34面上图及左下方图)。 O1z>A
B、分小组:六人一组。 rP'oUV_
C、 观 察:组内人员相互观察,统计,完成下发的两张统计表格。
6?6
u
3、归类统计法: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 }~7>S5
A、出示全班分类统计图:四个方面逐一用打钩方式进行统计。 (/%}a`2#o
B、出示全班坐标统计图:按A、B、C、D四类用柱状图表示。 0t) IWD
C、学生讨论: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HBt?cA '
4、课外延伸法: zVIzrz0
A、 个人课外观察作业: +"
<f22cS1
观察自己与家人在舌、额头、耳垂、手指4个方面的特征,并填入33面的表格中。 [-l^,,E
B、 小组课外观察作业选题: Z1Ms~tch
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它们的颜色、形态都一样吗? ,"D1!0
我们学校种植的蝴蝶花,它们的花瓣、色彩、形状一样吗? A#T;Gi
我们爱吃的玉米,颗粒的颜色都一样吗? vjHbg#0 %
搜集某类动物或植物的下一代与其自身相比,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VAq:q8(K
…… *
08LW|:,
5+U~ZW0|+
第二课时 3yTBkFI!
教学目标: 7l?=$q>k"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个体异同的兴趣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1axZ~8sS
愿意把自己组的研究结果和别人交流。 eA!aUu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uuq?0t2Z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 +/ #J]v-
教学重点难点: `p!.K9r7
教学重点:生物的变异现象。 6)W9/V-W
教学难点:变异现象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 8'zwyd3
教学准备:灯片(鸡冠的图片)、记录卡、大蒜瓣(或豌豆) k2xjcrg
教学过程: &?~> I[^~
1. 交流课外观察。 zIQ\_>
A、我们爱吃的玉米,颗粒的颜色都一样吗? (F
@IUbnl
B、花丛中蝴蝶的颜色、形态都一样吗? A)qOJ(OEz
2. 观察鸡冠的差异。 u",
[ulP
A、灯片出示各种鸡冠。 Cnn,$R=/s
B、观察。 1Ao"DxZHy7
C、交流。 D,NjDIG8
观察鸡冠的颜色、形状都一样吗?各有什么特点? 1r;Q5[
@
其他生物不同个体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差异? 46mu,v
2. 研究大蒜瓣个体之间的存在的差异。 !XK p_v
A、展示书上研究方案 rIu>JyC"p
B、小组讨论制订研究方案。 =~R0U
C、小组研究。 6ds&n#n
D、小组之间交流研究结果。 m^TkFt<BM
学生自由的将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其他人看。 [\I\).
3. 讲解:变异。 b
7\nCRY
A、讲解:变异。 2hquE_1S[w
B、学生举例:有关生物变异现象的实例。 _3)~{dQ+
4. 统计全班各组中大蒜瓣的数量,并制成统计图,分析它的变异。 j3$KYf`T}
A、统计全班各组中大蒜瓣的数量。 f1Rm9``
B、学生画统计图 u!t'J
+:
C、看图分析: 5^%FEZ&Sp
(1) 每组的各个大蒜瓣的数量是否一样?有什么规律? " I:j a7
(2)对大蒜瓣的数量多少的规律作何解释? akaQ6DIdG
5. 课外拓展。 \;Ii(3+v;
分析变异现象的利弊。 `AYHCn
板书设计: GLEGyT?~
8. 相似于差异 zg)]:
体形 J H6\;
G6
举止 (Y-7B
音容笑貌 OYe @P
繁殖 ——基因 .rwZ`MP
P}cGWfj
q'PA2a:
9、克隆羊--多莉 yXlzImPn
教学目标: 63ht|$G
能力目标: b8>rUGA{
1.学会收集资料,能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资料; !sUo+Y
2.学会交流和汇报,能够将自己的收获展示给大家,并能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他人的信息。 ^ng?+X>mP
知识目标: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ny{|{a
情感目标: mhh8<BI
1.体会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b2Cl[
2.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合作; yY8q{\G
3.激发对生物技术发展研究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Q5L)}8N
教学重点: 7QzUw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资料; {D$#m
教学难点: o4tQ9X=}
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6-g97
教学准备: e3&R3{
教师准备与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GBN^ *I
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和收集相关的资料。 YMC*<wXN
教学过程: 5v8_ji#l[
一、导入课题,进入沙龙 vWwp'q
出示“克隆羊---多莉”的图片 Xn4U!<RT"
介绍多莉的相关资料(包括诞生的时间、特别之处、对世界的影响) _bu, 1EM
学生提出问题 |R DPx6!V
介绍课的形式,进入沙龙 vTN$SgzfCU
二、沙龙活动 h8Kri}z; M
(一)、走进“克隆” v 6Tz7
老师作为主持人组织学生将各自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与大家进行交流; NEJxd%-
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并补充不全面的地方。 .XTBy/(0
(二)、亲近“克隆” 9>%ti&_-jt
提出问题: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那些影响? iq=<LOx
讨论形式: cV=h8F
a.学生与学生展开讨论 ;i> |5tEy
b.学生与老师展开讨论 BA53
c.个别与集体展开讨论 fC52nK&T8
引导学生归纳对克隆技术的认识。 eVn]/.d
89@gYA"Su
第二课时 +,f|Y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