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20阅读
  • 0回复

[影视剧]【小街 色彩修正版】【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1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nwdslcsg
 

发帖
106
金钱
1650
威望
0
贡献值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4-12-03
中文片名:小   街
英文片名:Narrow Street
影片类型:剧   情   
国家地区:中   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颜色:彩   色     
上映时间:1981年
出品单位:上海电影制片厂 摄制

导    演:杨延晋
编    剧:徐银华
摄    影:应福康、郑   宏   
美    术:刘   藩   
作    曲:徐景新
录    音:林秉生
剪    辑:张驾珊、杨   华、马晓洪
副 导 演:吴天忍
特技设计:秦孝成
特技摄影:赵子佩
化    妆:桂少林
照    明:郭金海
绘    景:庄继光
拟    音:牟国卿
道    具:秦锡泉、吴   日
服    装:陆雪梅、郑礼华
制 片 人:许松林
演    奏:上海电影乐团
指    挥:王永吉
独    唱:郑绪岚、关贵敏



主要演员  
俞真-张瑜
夏天美-郭凯敏
钟导演-杨延晋
医生-邱世穗  
护士-陈淡蓉  
园林老人-茂路
老妇人-梁明



视频参数:
【编  码】AVC  High@L4.1
【视频格式】MP4

【视频码率】2006 Kbps
【帧  率】29.97 fps
【视频尺寸】704x480
【音频格式】AAC LC SBR

【音码码率】139 Kbps
【文件大小】1.5 G
【片  长】01:40:18





剧情:
  僻静的小街上,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 ──夏缓步走来。在一幢旧楼房里,夏应邀向钟导演追述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
    在十年动乱时期,夏还是个稚气未脱的汽车修理工,偶然在这条小街上结识了容貌清秀,但时时流露恐惧神色的少年──俞。
    他俩一见如故,以哥弟相称。为了给俞病危的母亲采集草药,夏和俞深入山林。俞失足落水,揭开了俞竟然是个姑娘的秘密。
       原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俞的母亲突然成了“黑帮”分子,遭批斗,被毒打,以致生命垂危。俞则被剪了阴阳头,受尽凌辱,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女扮男装。
  夏决心要使俞恢复做姑娘的权利。一次,他从公园里一个演出样板戏的临时后台,弄到一根假发辫,被造反派发现,遭到毒打以至双目失明。夏出院后,急奔那条寂静的小街,小楼仍在,但已没有俞的踪影了。
  以后怎样呢?夏无法推知俞的命运。钟导演和夏讨论了几种设想,也许心灵受到创伤的俞堕落了,沉湎于灯红酒绿之中;也许俞已成为小提琴演奏家,有一天,他俩在小街上重逢……但这些设想似乎都不能成立。事实上俞当了普通的车工,也曾到处打听哥哥的下落。
  终于有一天,他俩在火车上偶然重逢了。夏在生活中找到了俞,也给这部影片找到了真实的结尾。


视点:
  影片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即从人性的毁灭去描写“文化大革命”,它通过两个青年的一段经历,表现普通人对善良和真挚的渴望。

  该片主张把电影从依赖舞台剧冲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它没有从头到尾连贯不断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运动始终、前后统一的舞台剧冲突(包括内心冲突),而是根据作者对生活的整体感觉,根据情绪的积累,提炼出内容。

  影片中的事件,彼此不构成直接因果关系,情节是不连贯的,事件是偶然性的,但由人物内心愿望而产生的行动是必然的。影片在“结局”摆出了三个结尾的设想,较好的发挥了电影的假定性和间离效果,激发观众的联想,调动观众参与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之十多年后的德国影片《罗拉快跑》的数个结局,《小街》无疑在此领先了十多年。

  影片在艺术处理上,环境的净化、音乐的反衬、造型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哲理意味。


幕后制作我们拍的是“情绪片”
  1978年,开始淡出第一线的老导演恢复创作,同时,他们非常重视对年轻导演的培养。1979年,杨延晋和我们厂非常老的助理导演邓一民合导了《苦恼人的笑》。杨延晋不是导演科班出身,他非常聪明,但是技术上的问题还需要有经验的老导演带一带,邓一民对拍摄现场的控制能力非常强,那时我做这部影片的副导演。

  《苦恼人的笑》出来后得到很多夸赞的声音,老厂长对杨延晋比较放心了,所以让他独立执导《小街》。《小街》的编剧徐银华当时还是厂里的一名青工,自学成才,他写出《小街》的本子吴贻弓看过,我也看过,感觉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本子,但是还是个小作品。杨延晋看后,想拍这个戏,于是徐银华、杨延晋和我就商量着一起弄,三个人一起补充剧本。

  我们杜撰了一个词,叫做“情绪片”,就是不以内容为主而是强调影片整体氛围,以人物的心理情绪为主,多加入动人的细节。

当时还没想到“明星制”
  其实当时选择张瑜、郭凯敏分别饰演俞和夏,最初的出发点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庐山恋》中“银幕情侣”的号召力。俞是一个假扮男孩才能生活下去的女孩子,我们觉得张瑜经过多部影片的拍摄应该能够胜任扮男孩的心理戏。

  而考虑郭凯敏是因为他身上的喜剧因素,看起来有点“傻”,但是非常敏感和聪明。杨延晋也非常坚持这两个人来演,正是他的坚定最后让观众看到了不同于《庐山恋》那种还比较单纯的爱情,夏和俞两人很有深度和人性光芒。

  因为杨延晋本身是学表演出身,他在影片中也出演了很重要的人物———钟导演。这个人物的设置还是很有开拓性的,比如多条叙述线以及最终的开放性、多重性结尾,影片中甚至出现了摄影机。突破封闭的结构使得银幕和观众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方式,这种尝试当时在外国有,但是国内还是不多见的。

“你那种敏感度,用钝了”
  从1978年到1984年前后,是电影界非常活跃的一个时期,而《小街》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是“标志性”的,到了80年代“第五代”他们拍出了《黄土地》,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而我认为,在电影“人性”以及人物命运的开掘深度方面,《小街》、《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城南旧事》这些片子都是非常有贡献的。

  当时各个厂都是强调“导演中心制”,厂里对导演绝对信任,可以说导演就是整部影片的“艺术监督”,所以那些风格非常独特的导演才能成长和成功。杨延晋对电影非常敏感,对于镜头语言有特别独特的理解,经常有“灵光乍现”的时候,而且非常坚持自己的感受,他很强硬“我就要这么拍,这就是我杨延晋要的影片风格”。当时片场那些“无理要求”后来被证明是成功的,所以我认为太好说话的导演,其实有可能是以牺牲艺术为代价的;而正是固执己见,非常坚持自己看法的导演,倒是在艺术上有所突破。

  《小街》获得成功后,杨延晋还拍了《夜半歌声》、《T省的八四、八五年》等片,但是都没有超过《苦恼人的笑》、《小街》的高度。所以导演很早就拍出一部好作品是“幸也不幸”,因为最初的爆发力往往是出现在并不成熟的时候,现在我见到他仍会对他说:“你那种敏感度,用钝了”。

http://pan.baidu.com/s/1iIvR
密码:5c2o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