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925阅读
  • 0回复

[教案及计划总结]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17331
金钱
88512805
威望
88
贡献值
2007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5-19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R Q 8"vF#  
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 E7$ aT^  
(2009-2-18 ~I")-2"B  
一、指导思想: GB+$ed5@<  
V~Guw[RA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8vwaJ  
FpB3SJ6 B  
  二、教学总目标: fhk(<KZvJ  
`_DA!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1&h\\&ic  
"'+/ax[{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MNh: NFCRA  
?z.  Z_A&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8$bpW[nS  
7yG%E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VVF9X(^rQ  
%M_F/O  
  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W\bP<  
f/ 3'lPK^  
  三、学生情况分析: :EPe,v RT  
2n"-~'3\  
  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Ml#,kU<T  
k(`>(w  
  2、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5-4  
v%#@.D!)  
  3、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S!-t{Q+j^  
 v?d`fd  
四、教材分析、各单元目标: auB+g'l  
_+}o/449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U*EBH  
asW W@E  
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KfK5e{yT  
)REegFN@  
石块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人水中,浮起来了。沉和浮是学生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潜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L{ej<0yr  
$U&p&pgH=W  
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他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oZK{a1  
HH3Z?g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x[&)\[t  
OZKZv,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zl, Vj%d  
'0Q/oU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p;%5o0{1  
=q[+ e(,3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Ms0pm-#t  
c r18`xU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U[H`E  
Y|#< kS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xxgdp. (  
A(XX2f!i  
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B_@p@6z  
iDCQqj`  
人们对热现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物体的温度变化是由一种没有质量、无色、无味,可以流人或流出物体的特殊物质一“热质”引起的,物体中的“热质”越多,温度就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但是,人们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一些热现象,特别是摩擦生热现象时,却遇到了困难。例如,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包括在0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中)将两块冰相互摩擦,最后两块冰都会完全熔化,对于这一现象,“热质说”就无法解释,因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过程中热从何而来的问题……到19世纪中叶,人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热质”是不存在的;热是与能紧密联系的。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变为热量,热能也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现在我们认为,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或系统就越热。 iYW<qgz  
juWbd|ad"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1k%HGQM{  
nh+h3"-d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Rto/-I0l  
V2yX;u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eOb)uIF  
#|V)>")  
自人类具有“时间”这一概念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经年累月不断地寻求着准确测量时间的方法。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和经验积累,发现太阳在天空规则地改变着位置,月亮在天空的移动也有一定的周期。拥有了这样的认识,古代人类将天文现象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密切的联系。根据天文现象固有的周期性,形成了历法和时间的概念--一年分为360天加5天,每天24小时,午前、午后各12小时,这就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时间划分。那么,一天内的时间进程如何把握呢?古人想到了把竖直放置的表和水平放置的丰组合为丰表,根据表在丰上的投影来判断时间。他们还通过不断地研究制作出了计算时间的机械,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沙漏和水时计。 oB<!U%BN  
{\h:k\k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慢慢地人们感到精确计算时间是必要的。17世纪以后,钟表工艺史发生了划时代的进步。根据伽利略发现的单摆的等时性,惠更斯制造了第一个摆钟,使时钟的误差从每天15分钟减少到5分钟。后来他又第一个制造出了靠发条驱动的机械表,并由此导致了18世纪高精度航海钟的发现,解决了困扰人类近两个世纪的经度测定问题,大大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不仅如此,机械钟的出现还促进了当时整个机械工业的发展,使钟表和罗盘、枪炮、印刷术一起构成的技术革命成为产生近代科学的动力之一。回顾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钟的改进历史是与整个人类文明史同步的。  l:a#B  
 u7&5t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aM K\&yZD  
do.XMdit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ASSe;+yp  
X=jD^"-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fG@]G9Z  
#/t+h#jG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深人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A(^<  
U @}r?!)"f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V_4=0(  
4?_^7(%p  
教科书采用了多种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如模拟实验、游戏、代表性的资料等。这些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复杂而不可直接观察的地球运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 hBD mC_\~  
QqC-ztz  
“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g6X6m  
/mn'9=ks  
五、基本措施: #A~7rH%hi  
8qUNh#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t#!AfTY$w  
LmK Y$~5P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Vc8w[oS  
b6""q9S!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 s51GRC  
eV9,G8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h}sA  
#=ko4?Wr(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MMQ\V(C  
K7,Sr1O `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 Yt'$D*CP  
SO`b +B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YN^)%  
cVaGgP}\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rj2 9$d?Y9  
- ^>7\]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07k G]  
S:c d'68D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及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V|2[>\Cv  
z|<?=c2P  
七、主要导学方法: 5hDm[*83  
<I{Yyl^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1#XZVp;M  
"Qk)EY  
pWeD,!f  
m-9ChF: U  
e=ry_@7  
;YrmT9Jx6  
?{1& J9H  
#_'^oGz`  
C jz(-018  
Lo O"d'{  
AD7&-=p&w  
0>3Sn\gZ(  
O}z-g&e.U  
AZ. j>+0xx  
DLoH.Fd  
iG{xDj{CKv  
wYd{X 8$  
Nfd'|#  
R E9 `T  
fHgvh&FU  
CeUC[cUQU  
=BO>Bi&&  
riSgb=7q9  
xQxq33\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进度计划 vSo,,~ F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上学期回顾及新学期开始\学习小组组成 2GRv%:rZ  
G9~ 4?v6:  
/!pJ"@  
2
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N LSJ D  
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 3<7HY]~  
\| 'Yuh  
GjX6 noqT  
3
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BC;zH:  
第4课“造一艘小船” pE{Ecrc3|  
-=2V4WU~  
 aco w  
4
第5课“浮力” d M;v39  
第6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9}^}U1."  
Eo0/cln|  
eI/5foA  
5
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d*LW32B@  
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0\wW%3C  
}(9ZME<(  
G54`{V4&s  
6
第1课“热起来了” CWSc#E  
第2课“给冷水加热” 8-x)8B  
}`+9ie7]/  
Cq}E5M  
7
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5p~hUP]tT  
|Zdl[|kX  
M AL;XcRR  
8
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pzeCdHF  
第5课“金属热胀冷缩吗” sL#MYW5E  
e. R9:  
IJDE{)  
9
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f8)fm2^09  
第7课“传热比赛” M]SeNYDy  
nNh5f]]  
^ `bMF sP  
10
第8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X}C{v)G  
第1课“时间在流逝” mTLJajE/  
)Cd.1X8  
HmbQL2  
11
第2“课太阳钟” _[/#t|I}  
<4582x,G  
'%y;{,g*  
12
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 l\ Vr D2j8  
第4课“我的水钟” bP&1tE  
tN z(s)  
P[tYu:  
13
第5课“机械摆钟” XfN(7d0  
第6课“摆的研究” ZWQ/BgKB  
I5ZM U  
$ByP 9=|  
14
第7课“做一个摆钟” [OR"9W&  
第8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d-T pY*v  
D THWL  
T@a|*.V  
15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 Y} 6@ w  
s%1Z raMvJ  
`yO'-(@"gY  
16
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pk0{*Z?@  
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0B: v0 R  
U_WO<uhC  
w8a49Fv  
17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Q"H/RMo-  
第5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i5hmuVd  
w1 eFm:'  
n/S+0uT  
18
第6课“地球在公转吗” W:K '2j  
第7课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PlCj<b1D:  
fg4mP_  
<LN7+7}  
19
第8课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D.Ajd.G  
复习考试 <,\U,jU _  
9dWz3b1[ ]  
dg_w$#  
5]n\E?V'L  
[v`kqL~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