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010阅读
  • 0回复

[教案及计划总结]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17325
金钱
88512685
威望
88
贡献值
2007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8-04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T}M!A|   
y)CnH4{  
1、小苗的诞生 nj]l'~Y0  
一、教学目标 r[ni{ &  
1、  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9jBP|I{xI  
2、  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My4 )3  
3、  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M4~^tML>Ey  
4、  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aHuZzYQ*"j  
二、重点难点 >kU$bh.(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P uYAoKG  
难点:同重点。 {mr!E  
三、课前准备 =c8xg/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C gcRxng  
四、教学课时:2课时。 I($0&Y\De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0go{gUI  
五、教学过程 Y HSdaocp  
(一)  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R6v~Sy&n!  
(二)  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Fvp~]jCb  
1、  让学生展开讨论。 ] -iMo 4H  
2、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J2W#vFe\  
3、  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R6eKI,y\"  
4、  学生进行猜想。 td@I ;d2  
5、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n W:P"L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 KY6IGcqV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MM)AY*b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6d}7xs  
(4)      归纳小结。 P'l'[Kz{'  
6、  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b\^X1eo  
7、  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 hL;Q@inb  
(三)  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R2,Z`I  
六、板书设计 5 6w6=Is  
            1、小苗的诞生 40h  
     K@U[x,Sx  
              适当的水分 .6C9N{?Tqf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适当的气温 B6UTo oj  
              阳光 `X)y5*##wq  
@:s (L]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bAOL<0RS9`  
[/E|n[Bx  
一、教学目标 6,Z.R T{5  
1、  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n4Xh}KtH  
2、  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 ES-LLhVf  
3、  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r*"}"ZG  
4、  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c6-~PKJ L  
二、重点难点 `O ,^oD4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Y.yiUf/Q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IhU )  
三、课前准备 C}jFR] x)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l;7T.2J'Z  
四、教学课时:2课时。 +6~ut^YiM.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Vie0TV&h  
五、教学过程 -<0xS.^  
(一)  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h.2]  
(二)  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fbg:rH\_  
1、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Dm{9;Abs%  
2、  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ExKyjWAJ  
3、  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ly9tI-E  
4、  归纳小结。 >dK# tsp  
(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BFnp[93N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1L;3e@G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MZd?cS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Dbl3ef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u!CcTE*  
5、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z"%{SI^  
6、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JLea$TM:  
(三)  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_~Id~b  
1、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GHWt3K:*w  
2、  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L$t.$[~L  
3、  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uV, dw  
(四)  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tNvjwgV\  
1、  提出调查的要求。 xYp-Y"a.  
2、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n:"0mWnL$y  
六、板书设计 L_`D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A<}nXHs-  
       沙质土:秀气好、保水性差。 `a6AES'w$  
:P8X?C63W]  
土壤 黏质土:秀气差、保水性好。 4|/}~ 9/  
ZyX+V?4  
<s=i5t My5  
 壤土:秀气、保水性都较好。 <sTY<iVR  
7TtDI=f  
kxCN0e#_  
 3、怎样让植物长得更好 'ws@I?!r  
一、教学目标 )tm%0z7R  
1、  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GLp~SeF#  
2、  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0F-pt  
3、  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 i~"lcgoO  
4、  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研究成果。 a)S{9q}%  
二、重点难点 sK@]|9ciQ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 K-b`KcX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0" F\ V  
三、课前准备 ku)/ 8Z`$  
植物、黑色的纸袋、豆苗等。 rL,kDSLs  
四、教学课时:2课时。 ;$vVYC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设计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对比实验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1的交流部分及活动2。 Z&|Dp*Z  
五、教学过程 8;d./!|'&g  
(一)  导入: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怎样才能让它长得更好呢? k x%\Cz  
(二)  指导学生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PDpuHHB  
1、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 GYrUB59  
2、  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sFqMy  
3、  提示学生和可以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H*[~b   
4、  学生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 0nPg`@e.  
5、  学生互相交流。 2)Q%lEm`SP  
(三)  指导学生研究怎样才能使植物长得更好。 KBDNK_7A  
1、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5Y\~I  
2、  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Mtaky=l8~I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P\OP'o_  
4、  让学生把结论落实到实践中。 BsR3$  
5、  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Yj; '\3  
六、板书设计 !{F\ \D/  
            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A;TNR  
   适当的气温 vt#&YXu{A  
   适当的水分 ky{@*fg.  
   适当的光照    植物长得更好 *XI- nH  
   丰富的营养 l!<(}?u9  
…… p^C$(}Yh  
I@kMM12>c  
~ zoZ{YqP  
        4、根和茎 z(#CO<C.t  
一、教学目标 B A i ^t  
1、  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 [5PQrf~Mo  
2、  能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 Wb5n> *  
3、  能独立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2;7n0LOs}  
4、  能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结论。 S]ed96V v  
二、重点难点 IN@ =UAc&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 xUPg~c0  
难点:同重点。 D1V^DbUm_  
三、课前准备 lvG+9e3+  
各种各样的根、各种各样的茎。 4|hfzCjMI  
四、教学课时:2课时。 x|*m ok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m0*_  
五、教学过程 %~\I*v04  
(一)  导入: xf; Tk   
植物通常用什么来吸收营养物质的? _6`H `zept  
(二)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  Cy5M0{  
1、  让学生把植物拿到桌面上。 b2^O$ l  
2、  让学生把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_ W%]8u  
3、  根据植物根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m'eM&1Ba  
4、  学生互相交流。 2UMX%+ "J  
5、  归纳概括出根的共同特点。 :Vrj[i-{  
(三)  指导学生研究根的作用。 POQ4&ChA  
1、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几幅图。 +;a\ gF^  
2、  学生讨论根的作用。 BSY7un+`:  
3、  让学生把自己的认为记录在表格中。 \98|.EG  
4、  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T>SB1  
5、  学生实验探究。 |H %,>r`9S  
6、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o;v_vCLO  
7、  学生交流研究结果。 ;Ouu+#s  
(四)  指导学生研究茎的作用。 D.YT u$T  
1、  让学生猜想植物的茎的作用。 Y+C6+I<3  
2、  学生汇报各自的猜想。  nc?Oj B  
3、  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rW2l+:@c  
4、  与其它小组的同学交流研究结果。 ~"cqFdnO  
5、  归纳概括出茎的作用。 v{) *P.E  
6、  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部分的内容。 'kekJ.wJ;  
六、板书设计 wx^1lC2  
             4、根和茎 "4CO^ B  
    根的作用:固定、吸收营养物质、贮藏营养物质…… # "TL*p  
    茎的作用:支撑、运输营养物质…… W3xObt3w\  
9-.`~v  
V7?Pv Q  
          5、动物的食物 <$8e;:#:  
一、教学目标 :+ AqY(Gz  
1、  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FD.L{  
2、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某些动物齿和爪的特点。 ~g&Gi)je  
3、  能推断出不同种类的齿和爪对它们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A[Vhy;xz  
4、  能设法弄清一种陌生动物的食性。 ,Z(J;~  
二、重点难点 Gu%}B@4^  
重点: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物给动物分类。 rk `]]  
难点:同重点。 `7_s@4:  
三、课前准备 lsOZ%p%fV  
动物标本。 gP=@u.  
四、教学课时:1课时。 G:;(,  
五、教学过程 FD^s5>"Y+  
(一)  导入: $B@K  
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的食物一样吗? gX]'RBTb  
(二)  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食性。 ig?Tj4kD  
1、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BDl  
2、  图中的动物分别吃什么? ANd#m9(x  
3、  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吃什么? _UUp+Hz  
4、  指导学生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Ty "p`  
(1)      学生分组讨论。 w]Ci%W(  
(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M9wj };vy  
(3)      归纳小结。 Nk shJ2  
(三)  指导学生认识捕食帮手。 xJ)vfo  
1、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中的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WSM<S2 U  
2、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J,^eq@(  
3、  让学生在课文的表格中记录三类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d+g+ {p>?  
4、  让学生说说这些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fg8U* 7  
(四)  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pAd SOR2  
1、  让学生说出各类动物多在什么环境中取食。 2_;3B4GDF  
2、  根据动物的食性,推断并制订出保护动物的措施。 g/x\#W  
3、  学生互相交流 S)*!jI  
(五)  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研究它对不同食物的选择情况。 |I=\+P}s  
六、板书设计 f"A?\w @  
             5、动物的食物 Z#|IMmT;*=  
   肉食性动物:老虎、狮子…… !e:HE/&>i  
   草食性动物:马、牛、羊…… }aa ~@K<A  
   杂食性动物:猪、鸡…… 8(0q,7)y  
G1:2MPH  
             6、葵花向阳 44_CT?t<  
一、教学目标  qGKQrb,K  
1、  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出向日葵花盘的朝向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_z \PVTT  
2、  能通过观或实验,归纳出向光性的现象在植物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假设。 /,2${$c!  
3、  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wQ/FJoB  
4、  能使用归纳的方法验证植物其他几种向性运动。 #:M)a?E/%  
二、重点难点 0:3<33]x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去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hh"=|c  
难点:同重点 Q2ky|  
三、课前准备: V7i1BR8G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R<emW  
四、教学课时:2课时。 Y7 `i~K;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拓展活动。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 w1P8p>vA1  
五、教学过程 ejC== Fkc  
(一)  导入:光对我们周围的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C6( WnO{6  
(二)  指导学生探究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eJYv: ^  
1、  用课件显示向日葵在阳光下所发生的变化情况。 cdfvc0  
2、  让学生结合经验讨论分析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IBr|A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o+))R4  
4、  归纳小结什么是向光性。 m8njP-CZ  
(三)  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向光性。 rWMG_eP:  
1、  让学生提出假设。 X?Mc"M  
2、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bol#[_~  
3、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方案。 Qd$!?h  
4、  布置学生回去要做好实验。 hh>mX6A  
(四)  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d>(\&[f  
1、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t&=]>blIs  
2、  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植物的根的共同特点。 o]|a5. O  
3、  学生互相交流。 #v`J]I)$  
(五)  指导学生探究光对动物的影响。 ~#jD/  
1、  让学生说说哪些动物喜欢光,哪些动物不喜欢光? 9K5[a^q|My  
2、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动物和光的特性的? fdRw:K8  
3、  让学生利用动物趋光性的特点,设计一个捕捉害虫的装置。 y!?l;xMS  
六、板书设计 -l` 1j6  
            6、葵花向阳 0 SeDBs  
         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 W g2Y`2@t  
l4s_9  
             7、燕子南飞 jPf*qe>U  
一、教学目标 -(fvb  
1、  能通过头脑风暴说出人们抵抗严寒的各种办法。 *k#M;e  
2、  能提出与鸟类迁徙相关的问题。 =+j>?Yi  
3、  能对鸟类进行迁徙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pA N_e"  
4、  能对搜集到的各种关于动物迁徙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ZNvnVW<  
5、  能解释动植物变化与环境的变化的关系。 2v6QUf  
二、重点难点 ^#VyIF3q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动物各种迁徙方式的研究,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影响以及生物是如何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S[" ak  
难点:同重点 '9MtIcNb  
三、课前准备: v"&Fj  
有关动物迁徙的资料片或自制的课件。 )m Uc !TP  
四、教学课时:1课时。 2So7fZa^wg  
五、教学过程 v8xNtUxN  
(一)  导入:冬天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冬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d IM  
(二)  指导学生认识鸟类的迁徙。 er?'o1M  
  1、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燕子吗? ;h"?h*}m!\  
  2、让学生展开讨论。 w3=Bj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MEKt}S  
4、  当地的哪些鸟有迁徙的习性。 1MCHwX3/  
5、  学生讨论: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习性。 t<6`?\Gk  
6、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NcfR"[c  
   (三)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冬眠。 ^"h`U'YC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hOrL y&O  
     2、哪些动物有冬眠的习性? &T8prE?  
     3、当地有哪些动物用冬眠的办法过冬的? + fQ=G/  
(三)  指导学生认识动物过冬的其他办法。 |*im$[g=-  
1、  与夏天相比,一些动物的外部形态或生活习惯在冬天会发生哪些变化? U>z8gdzu  
2、  学生展开讨论。 "s]c79t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bX:ARe O  
4、  学生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qxsK-8KT<  
  六、板书设计 I4Ys ,n  
               7、燕子南飞 j 6~#_t[  
               迁徙:燕子、大雁…… O0{M3-  
      动物过冬的办法  冬眠:蛇、青蛙…… tndtwM*B'  
               …… &\$l%icuo  
-VESe}c:nQ  
              8仙人掌的刺 b0 CtQe  
一、教学目标  uOqWMRsoi  
1、  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qk A*WP  
2、  能根据观察结果或查阅资料,推测出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相适应,并能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 #`C ;@#xr  
3、  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发现比自己更好的解释。 Z%Nl<i  
二、重点难点 dE+xU(\, w  
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hN6j5.x%  
难点:同重点。 AWP CJmr  
三、课前准备: {iqH 27\E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BC0T[o(f8  
四、教学课时:1课时。 x8 sSb:N  
五、教学过程 .pgTp X   
(一)  导入:你们知道仙人掌为什么长着这么多的刺? @' DfNka  
(二)  指导学生认识仙人掌与莲的外部形态特征。 RpE69:~PV  
1、  仙人掌与莲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p}_4+[;  
2、  让学生仔细观察仙人掌与莲,比较这两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h'x|yy]@3  
3、  学生互相交流。 1FS Jqad  
4、  让学生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在课文的表格中。 \k1psqw^O  
5、  让学生试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 b:Lp`8Du  
6、  让学生展开讨论。 > ln%3 =  
7、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xD;5z`A3  
8、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Z,Z34:-  
9、  让学生选择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态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n\}!'>d'  
(三)指导学生认识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U3 e3  
1、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与手掌紧贴在一起,试着做些简单的事。 j(!M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5kQn>R  
3、让学生说说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 jd$uOn.r  
4、让学生讨论:其他动物适应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wj/\ !V!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M* (]hu0!  
  (四)指导学生对狐狸进行研究。 Vt:]D?\3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三种狐狸头部特写的插图。 e g#.f`  
  2、让学生推测它们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并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出来。 /a\6&Eb  
  3、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推测。 8? 4j-  
  4、总结全文。 (xJ6 : u  
aD,sx#g0  
u{'bd;.7  
奇妙的护身术 B~cQl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q28i9$Yqj\  
活动1:它们在哪里 x-k}RI  
活动目标 maLKUSgo  
1.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 BF2,E<^A  
2.能举例说明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ewqfs/  
3.能将搜集到的生物实例按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类并记录。 ^zHBDRsb2F  
4.能通过观察发现人们足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 V+X>t7.Q  
  题的。 Z&%#,0>]  
教学过程: &AmTXW  
1、从学生熟知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导入。请一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讲座一下壁虎容易掉尾巴对壁虎有什么好处。 | eIN<RY5  
特殊的防护,请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观察教材的插图,图的左侧有一只蝴蝶,旁边有猫头鹰;鹿和猫身上的花纹有保护作用,图中过于突出;左下角的蝗虫及右侧的竹节虫分别利用保护色和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 &}S#6|[i  
另外搜集一些实际效果较理想的图片给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找到了几种动物,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论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倒数第二段,初步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紧接着用这些概念去判断插图中的动物哪些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哪些用拟态保护自己。继而再举出更多的例子。要求学生将列举到的动物按不同的保护方式进行分类。 .Y!*6I  
活动最后,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仿生技术的运用,试着分析迷彩服的作用,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太困难。在此,可要求学生课后多观察,人们还在哪些地方利用动物保护色或拟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u=feR0|8  
*ta ``q  
活动2:特殊的防护 NIeT.!  
活动目标 RV5X0  
1.能分别举例说明动物保护自身、适应环境的特殊方式。 A1:<-TF6^p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归纳出动物保护自身的特殊方式。 D[m;rcl  
3.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植物保护自身的力方式。 >&tPIrz  
4.能举例说明人类怎样利用动植物分泌的毒素为人类治病。 TmG$Cjf84  
教学过程: rl9YB %P  
1.  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还有很多,图中的几种动物,指导学生分析不同保护方法的例子。其中,左上图为臭鼬用排放臭气的力‘法保护白己;右图为海龟,用硬壳(盔甲)保护白己;左下为响尾蛇,用声音通知其他动物危险来临并警告敌人;右下图为避役(变色龙),通过变色保护白己。组织交流分析结果时,不必一定用最科学的说法,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即可。将收集到的动物实例,按防御方式进行分类,除教材中的项目外,学生可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尽可能多地补充,每类的动物也尽可能多一些。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 |jV>  
~AxA ,  
科学在线“植物的‘武器”’不仅将本活动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植些这方面的内容。 KFdTw{GlJ7  
v`MCV29!}  
1.学生的首次“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直接影响到以后从事类似活动的研究兴趣。为确保学生的研究能有所收获,教师有必要做好周密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_h!OGLec  
2.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案例”确信专题研究并不神秘,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0.C y4sH'  
3.适当的选题是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客观条件、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进行,太难或太易的选题都无益于专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 *!R  
4.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了自己的选题后,可模仿“研究案例”制订自己的研究方案,通过方案的组间交流和质疑活动逐渐明确研究的目的、基本过程、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Mxn >WCPo  
5.“研究案例”的各环节只可借鉴,不宜照搬。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步骤,选择适宜的资料收集与呈现形式。 j^T.7Zv  
6.要求学生在2~3周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在学生确实需要时,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 f( 5c  
7.提醒学生在专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对所研究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到野外考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时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将自己的去向告诉老师或家长,遇到危险及时求助,不要单独行动。要珍爱生命,不随意攀折植物,不乱捕小动物。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地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发现。 xSZgQF~  
8.学生的研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如果有些学生的研究不成功,可以告诉他们这非常正常,关键是经历一次真正的研究过程。 ./LD  
V& <vRIsN  
R z 1&(_Ps  
<\GP\G  
人对环境的影响 {,tEe'H7  
课时安排:1课时。 u?Jw)`  
活动1:我需要它们 mOr>*uR  
活动目标: Eym<DPu$n  
1.能尽可能多地想出人类的生活与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关系。 Oemi}  
2.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pNAn!]  
3.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6wx;grt'Z  
教学过程 x):cirwkl  
1.本活动是一个发挥群体智慧的游戏,可说可写,重在让每个人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只能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暂时不要评价别人的想法。 W}bed],l  
2.教材中列举的5个项目可以增减,也可以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重新进行分类,只要能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动植物即可。 NAR W3\  
3.为了保障学生思维活动的顺畅,允许学生用拼音、简笔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BB5(=n+  
4.进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让各组分别展示各项目的内容。此时,可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XeDiiI  
6.活动最后,可让学生谈谈参加活动后的感受。希望学生能表达出类似“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想法。 $-m@cObw!.  
abkl)X>k  
活动2:家庭调查 C1^=se  
活动目标 l=U@j T  
1.能自己设计表格,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 .w\A yXp  
2.能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zZK%} G<  
3.能概括地描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U7O~ch[,  
4.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j^ /~   
5.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有所发现, xal+ buOiP  
6.能举出在人类生活中利用仿生产品的实例。 &U ]L@ ]x  
教学过程: .ml24SeC  
1.学生生活的地区不同,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差异。通过家庭调查活动收集上来的资料会进一步强化学生“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意识。 Aa-L<wZVPt  
2.小鼠标的建议不能忽视,这既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重家长意见。 NL 3ri7n  
3.本活动的组织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请学生就本活动提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预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使活动的 思路更清晰,方法更明确。 3JM0 m (  
4.学生完成实际的调查记录任务后,可组织学生的交流及讨论活动。活动前注意提醒学生,从杂志上剪图片时要征得杂志主人的同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表格对找到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的数量。 Tz3 L#0:j  
 0Lmq?D  
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B)g 7MG  
活动目标 =.O8G=;DOA  
1.能举例说明自己应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SYRr|Lg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人类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u8IQR'B  
教学过程: Yo3my>N&g  
1.环境是一个大概念,社会环境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如何适应社会环境这一问题似乎太大了一点。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他们谈出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真实感受,旨在联系社会发展,开拓学生思路。 2apR7  
2.对学生的回答要求不能太高,教材中的概念图只提示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填写出来。 =#dW^ ?p  
在拓展活动中,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途径中可能涉及到: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 dO}6zQ\  
Aq%TZ_m  
]3]I`e{  
人对环境的影响 ^WQ.' G5Q  
课时安排:1课时 yEIM58l  
活动家:动植的诉说 P2pdXNV  
活动目标 mH2XwA|  
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Tf~)x  
2.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A@xa$!4}  
3.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os0fwv  
4.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B@ +[b0Z  
5.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S[(Tpk2_  
活动过程: Ya{$:90 (4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本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收集不同自然环境中有关动植物生存的资料,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一些视频资料(包括环境被破坏前后的)制作成课件。 b HRH2Ss  
2.活动开始前,可以紧密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出示一组被人为破坏前后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或教学课件,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W39HL  
3.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及本地的自然状况,选取3—4种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供每组学生选择。为便于组间的交流,每一种环境最好都有两个以上的小组选择。 lYldq)qB{  
4.根据各组的选择情况,发给相应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及头饰。在所给资料中,不必刻意避免出现那些学生尚不理解的概念,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 [E<NEl *  
5.待各组学生都明确了本组所选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确定了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后,老师再发给各组一张人类相关活动的卡片。卡片的内容可根据教材中的图片,创设一些特定情境。 +U{8Mj  
NovF?kh2  
活动2:例改变一个小环境。 IHHL. gT  
森林中的公民们: }A,9`  
    我们美好的家园要遭殃了!他们人类要在这里建一个什么“大型旅游度假区”!听说要砍掉很多树,建起很多房子……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一起找他们评理去!待各组明确任务后,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诉说的内容和扮演方式,在小组内预演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活动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评选最佳扮演者。 3*x_S"h  
改变一个小环境 _0dm?=  
活动目标 xR}^~14Bz  
1.能预测人为遮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哪些影响。 (~ro_WC/I  
2.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Hy=';Ccn}  
3.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受。 KGb:NQ=O6i  
4.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的措施。 f Ne9as  
活动过程: " j-Z<F]]  
1.学生在上一活动中用改换角色的方式思考人的活动是怎样影响环境的,涉及的问题总体上比较大。本活动的模拟实验将使学生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向产生最直接的体验。 3gtQS3$4s  
2.为了尽可能减少实验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应以班为单位进行。实际活动时,可采用让全班学生都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后,选派代表完成具体操作的方法。 1"tyxAo\  
3.由于实验延续时间比较长,实验的场地尽可能选择学校附近生活着较多动植物的自然地块,这样既便于学生的日常观察,又利于学生发现实验前后的明显变化。城市学校做此实验必须征得场地所属单位的同意。 "=<T8M  
4.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遮盖物可代表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泡沫块等各种废弃物,用遮盖物改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按要求布置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推测被盖住部分可能出现的变化。 mh&wvT<:{  
5.认真观察、真实记录实验前后的环境变化现象是本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学校条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纪实性的记录,如照相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绘画、文字记述等方式。 D*.U?  
6.实验告一段落后,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进行交流。如果能对照片或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效果将会更好。人与环境如,给“森林环境”组的卡片I:叫•以这样写: $P'Y  
7、本活动还可以从讨论人的哪些日常行为会影响环境人手。当学生充分列举人类的日常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后,自然提出“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让人相信呢?”“做实验!”多数学校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 dC+WII`V  
8、在哪儿进行实验?怎样实验?面对一系列接踵而来的问题,教师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2c)UQD8  
9、当学生的设计遇到困难时,可允许学生阅读教材,在教材的启发下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 ZLm?8g6-  
10、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尽可能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模拟实验方法。如:仅遮盖物就有大小的变化、材料的变化、遮盖时间的变化…… ]S!:p>R  
11、除阳光外,还可以实验哪些环境因素的变化呢? M ,!Dhuas  
12、不管怎样实验,都要避免将环境中的动植物“置于死地”。本活动中小鼠标的第三次发言,适用于各种类似实验。值得说明的是,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恢复在实验中受到影响的环境。活动最后,要将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的感受推及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来,思考真正受到影响甚至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是否还能被恢复,进而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做到保护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VRden>vKN  
% L(;}sJ.  
lz1RAp0R "  
和谐相处 ,5}%_  
活动1:家大树和道路 xVYy`_|  
课时安排:1课时。 iQs^2z#Bd  
活动目标 Wk<heF  
1.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I~`Ob  
2.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 {jdtNtw  
3.在辩论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 t<=Ru*p  
4.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论据, IBfLb(I  
活动过程: v'3.`aZ!  
1.在概括了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命题,这是本活动的起点。 ; '6`hZ  
2.活动提供的资料来源于网络。教材仅是将其作为两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特例来供学生研究讨论。 ,',  S  
3.“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的钱值得吗?”这是辩论的主题。正式辩论前可对学生的实际观点进行初步调查,如果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就让学生自动分为两方;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用随机方式产生两组。 E%Tpby}^'  
4.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己方观点寻找理由。告诉学生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aia`mO]  
5.活动的记录分两步完成,首先是在准备阶段将支持己方观点的理由记录下来,然后是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补充己方的新理由。 AzFd#P  
6.小鼠标的话“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点明了本次辩论活动的真正意义。经过辩论,学生可能会改变最初的想法,观点越辩越明,将新的想法写下来。当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些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 o>4mkh[3  
3 s%K w,z  
活动2:它们需要我们 =Q+i(UGHi  
活动目标 Yf1&"WW4  
1.能举出两个以上人类努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80J87\)  
2.能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M9[52D!{  
活动过程: _{Z!$q6,  
1.有了活动1中双方辩论的基础,小鼠标的话自然地将学生的话题扩展为列举更多的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YkWv*l  
2.教材的几幅插图意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一定不要局限于图中的内容。  ;IV  
3.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很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当地的人们是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的。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jGm`Qg{<  
活动目标 i28WgDG) 5  
1.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当地环境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 =n@"lY u[  
2.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法表现出来。 BQWhTS 7  
实施建议并想办 }+mIP:T  
1.生活中随处可发现与保护环境不和谐的现象,针对这些多数人不以为然的现象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首先是对学生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切实掌握一些当地的环境问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活动前,可以让学生亲自调查搜集当地破坏环境的情况和材料。 <O<Kf:i&c1  
2.教材中提供的三组资料有较强的代表性。如果学生收集资料确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宣传。 rF@njw@  
3.设计宣传方案时,可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宣传主题。方案的设计方式要求不要太高,也不要搞统一的模式,最好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采取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力求宣传效果达到最佳。 #3VOC#.  
4.方案的设计只要能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即可:宣传的主题是什么?准备用什么方式去宣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宣传? 0FN;^hP5|  
5.活动最后,切实使学生认识到要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努力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VrQg n9L  
K Eda6zZH  
畅想未来城市 ~,Y xUn8@  
活动目标 .4CCR[Het  
1.能根据现在城市中的问题,设想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 &,DZ0xA  
2.能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个有特色、环保型的小城镇。 jpwR\"UJ  
3.在畅想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 DsJ ikg(J  
4.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设计方案。 E5 ;6ks)  
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y  J|/^qs  
活动过程 3#\++h]QZ  
1.续写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不可能要求太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要求,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 0 d2Z  
2.在学生动手写作前,可先进行一些讨论。通过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明确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7C;oMh5  
3.设计未来的城市部分,更要放开学生手脚。学生设计出的图稿会很乱,只要能据此说明自己的想法即可。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通过评比选出优秀的散文和设计图,可以寄给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参与决策的意识。教材中的提示也是对此课的总结。 =Ff _)k  
4.鼓励学生将自己完成的散文和设计图展示给大家,在展示过程中可发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hw 5NHZ I'  
7Gh+EJJ3I  
w ak:"B[  
冷水和热水 (r6'q0[  
课时安排1课时。 xdLMy#U2  
活动目标 we("#s1=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H|\@[:A+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bRP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 cePe0\\  
4.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lDxk[  
活动过程: @5RbMf{  
此活动以2人小组形式进行, F>F2Yql&W  
教学引入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冷与热。 &u`]Zn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冷热问题的兴趣。 #zf,%IYF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先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热水的温度不要过高,实验中先用指尖感受一下水的温度,让学生按教材要求分步进行实验,用手指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手指对冷水和热水的不同感觉,从中培养学生用语言科学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 qkbGM-H%U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分析其原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师生可能共同得出:有时用手指是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进行更为科学的测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关于温度和温度计还知道什么,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也可以要求学生查阅更多资料,来丰富自己对温度、温度计方面的认识,鼓励学生举出2~4个实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温度计的应用。 QjlQsN!  
c1ga{c`Z  
活动2:测量水温的变化 IgIM8"N  
活动目标 :kMF.9U:  
1.能按实验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9}|x N8  
2.能用曲线图整理数据,并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 $,.XPK5Q u  
  传递的。 c 80Ffq  
3.能认真细致地观测实验结果。 Qx")D?u  
4.能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实事求是地与同学交流。 <da-iY\5  
活动过程: u<['9U  
    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 JW},7Ox  
1.提出问题。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模型提出问题: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人盛热水的容器中,提示学生思考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_j\GA6  
2.猜想与预测。让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猜想。学生一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出冷水的温度会逐渐上升,热水的温度会逐渐下降。但准确的变化结果是什么样的,学生不一定会得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 h}y]Pt?  
3.实验、观察、记录。该环节分三步进行:  (1)教师利用图片或实验仪器,讲解实验的方法,强调热水和冷水的量及初始温度;(2)学生分组组装实验仪器,教师提示学生往烧杯中加热水和用工具给纸板打孔时 一定要注意安全;(3)引导学生观察水温的变化,并用图表记录。 ^? V9  
4.整理信息。(1)教师讲解并演示绘制曲线图的方法,即描点和连线的方法;(2)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绘制曲线图;(3)根据曲线图描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结果怎样. PyoIhe&ep  
(4)小组讨论: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 gbrn'NT  
5.交流与评价。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利用评价表对各组的实验进行评价。 JT p+&NS  
('~}$%C  
!AXt6z cZ  
传热比赛 M!wa }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瓷砖与木板”。 a$=He   
活动目标 `nCV O;B  
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 EJW}&e/  
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pxs  
3.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F~$ay@g  
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NNfzh  
活动过程: $5wf{iZY.Q  
    此活动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活动。 [xdi.6 %  
1.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将铝勺放进热水中,用手指捏住勺柄的一端,体验热传导现象。再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h5.^5E6  
2.实验观察。该实验可分三步进行:(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案例,并结合案例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的事项;(2)提示学生选择2-3种方法,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组装实验模型,当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其他的实验;  (3)给金属物品加热,推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做热传导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用量要相同,火柴棍(或小木棒)粗细、长短也要相同,否则火柴棍不能依次落下;二是铁片或铁容器被加热后,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免烫伤。 m9=93W?   
3.分析现象。组织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对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及初步结论。 cC *H.N  
4.得出结论。小组讨论“热在铝勺中是怎样传递的”,抽象出热传递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方框内,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三种主要方式之一的热传导的含义,对于“热传导”这一概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是否介绍。 Fhrj$  
5.实践运用。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O0Yenu  
活动2:传热比赛 Bwc_N.w?3  
活动目标 %Ze]6TP/><  
1.能对不同材料传热快慢的问题进行预测。 *e25!#o1  
2.能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PC)R9r5  
3.能举例说明哪些是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 N mA6L+  
4.能解释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 z*)kK  
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焖烧锅的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5S*aZ1t18  
活动过程: F.{$HJ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几种炊具或炊具的图片或课件,如铝锅、不锈钢勺子、不锈钢铲子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提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是否一样”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aDVN_h{6  
2、指导学生分四步设计实验方案: K=Z.<f  
(1)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与前面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明确实验的目的,为设计实验奠定基础; O)!S[5YI  
(2)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将自己的方案与同桌进行交流; l4> c  
(3)通过小组交流与评价,取长补短,修改完善,确定本组的最佳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评价,确定出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8AJ#].q0F  
3、提示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试着得出结论。做“传热比赛”实验时,铝勺、塑料勺、木勺的大小、长短、豆子粘的位置要尽可能的相同;可以将勺子放在同一杯热水中,各勺子之间不要碰到;烧杯里的水面距豆子6厘米左右。 FL {$9o\@  
4、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师生共同总结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和特点。指导学生分析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1)观察教材第55页插图,分析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解释其中的道理。(2)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例子,并说明其中的道理,做到学以致用。(3)比一比哪个小组或哪位同学从生活中找到的实例多,分析准确。教师可引领学生联系在三年级时学到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内容。 x#XxD<y  
5、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说一说焖烧锅的构造和性能。(2)焖烧锅的性能与材料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 Rj"}SC  
+a"f)4\  
x }@P  
J(:y-U  
黑手套和白手套 !C@+CZXLx  
课时安排1课时。 {G+iobQdd  
活动目标 ] T<#bNK\1  
1.能够通过实验,用手感觉到黑手套比白手套吸热多。 &;naaV_2T  
2.能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OH13@k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8shx7"  
活动过程: aH dQi,=z  
    此活动以个人形式,分三步进行 v?YxF}  
1.教师提出“为什么冬季人们穿深色衣服,夏季穿浅色衣服”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人新课。 #}HdylI\}  
2.指导学生进行“黑手套和白手套”的实验。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大小、式样相同的黑、白两只手套。实验时分别戴在左右两只手上,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体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教学时遇到阴天,可以用100W—300W的灯泡代替阳光进行实验,也可以参照后面的拓展活动进行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做这一类的对比实验时,应尽量保证只有一个变量(颜色),其他因素(如材料、大小、厚薄等)尽量要相同,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或体验意识到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u` ;P^t5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黑色比白色的手套吸热多。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其他颜色的材料比黑色材料吸热多还是吸热少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QdT 7gB  
6HZVBZhM  
活动2:颜色与吸热 FeNNzV =  
活动目标 Kk).KgR  
1.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探究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3T/&T`T+c  
2.能认真观测、记录温度变化等实验现象。 :O7n*lwx  
3.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F/cA tT.M?  
4.能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利用不同颜色材料的例子。 Ig<# {V  
活动过程 uD?Rs`  
    此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可分四步进行, <1#hX(Q  
1.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方法和结果的呈现形式。特别要强调对比实验条件的控制,比如瓶子的材料、大小和式样,各色纸的厚薄、大小和材质,温度计摆放的位置等均应相同;在阳光下三个瓶子要并列“一”字摆放,避免相互遮荫。 p^1~o/  
2.组织学生分组组装实验模型,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SZUo RWx  
3.引领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出示思考题:哪个小瓶中的温度变化最快?哪个小瓶中的温度变化最慢?为什么?先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 Jflm-Hhsf  
4.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先解释教材中的两个问题,了解人们怎样通过改变物体的颜色 来实现控制温度的目的。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实例。最后让学生从下列问题中选择1—2个,提出具体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 `n RF"T_  
  (1)初春一场大雪威胁着正在返青的小麦,怎样使麦田里的雪尽快融化? 4t-l@zFWb  
  (2)大型的露天煤气罐、石油罐,如果它们吸收太阳的热过多,就会引起爆炸,怎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 YkbuyUui  
  (3)小林设计了一颗有两个仓的“人造卫星”,一个是动力仓,装有太阳能发动机;另一个是实验仓,装有各种实验仪器,这些仪器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请你帮助小林设计仓的外观及两仓的连接方式。与前一课相同,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热辐射”这一术语的讲授 0YC|;`J  
可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而定。 Q ZC\%X8j  
n1x"B>3  
拓展:制作太阳能水器 "A> _ U< Y  
活动目标 uvAJJIae'  
1.能设计出科学、美观、高效、独特的热水器。 RT(ejkLZm  
2.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热水器。 qLPuKIF  
3.能够向同学展示和评价自己的热水器。 4Y{;%;-i  
活动过程: h\2iArw8  
    该活动分三步进行,课上设计方案,课下制作上交流评价。 ];'7~",Y  
1.设计方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热水器的方案。先让学生通过阅读书刊和上网获取有关热水器资料,为设计活动做准备。再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1)热水器的容积为500毫升;(2)能较多地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量;(3)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方法和式样;(4)结构独特,外表美观。然后让学生自由设计,并将自己的方案用文字或图记录下来(下表仅供参考)。最后在小组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案,吸取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设计。 LJ K0WWch  
2.制作与实验。布置学生课下根据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争取家长的帮助和支持。用制作的热水器进行实验,观察一小时水温升高的度数。 "|Kag|(qB  
3.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热水器,利用下面的表进行评价。 v o4U%  
4.阅读科学在线。指导学生在课上阅读,思考下面的问题: +`iJ+  
  (1)什么是辐射?(2)太阳能热水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H>Ucmd;ay  
EywBT  
os7x wI;T  
     I1#MS4;$^  
           风的形成 4bcd=a;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阅读科学在线。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V)*WP#a  
新课导入 JLt%G^W >  
1.教师提问:什么是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利用门缝飘纸片的实验导入新课。 MxH |yo[  
  (1)先讲解实验方法,让学生猜一猜门缝中的上下纸片会向哪个方向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推测。 xS:n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推测。 X:lStO#5  
vOLa.%X]h  
活动1:观察上升的空气 cvQAo|  
fwiP3*j+Nn  
活动目标 %@:6&  
1‘能够按实验方法进行螺旋圈转动的实验。 T2n3g|4  
2.能够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GU(j  
3.能够通过阅读科学在线,理解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a`[9<AM1#  
活动过程 h?H|)a<^9  
1.用提示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示卡的内容可以设计为:(1)用剪刀剪——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2)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3)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4)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DN iH" 0%  
2.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CYlS8j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1)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2)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小组讨论: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是什么?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  [: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RF] lM]w  
4.布置学生制作热气球和纸风箱,强调进行热气球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要远离易燃物,要在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G8 q<)  
z4~p(tl  
活动1:风的形成 Yep~C %/}  
活动目标 /\;m/cwrl"  
1.能按要求进行风的成因探究实验。 'c_K[p$  
2.能从实验现象中,分析推理出风的成因 d"n"A?nXh  
4.能解释暖气片使整个室内变热的过程。 X7[gfKGL)N  
5.能说出生活中利用热对流原理时哪些做法是科学的,哪些做法是不科学的。 1w,34*-}  
活动过程 \ @[Q3. VX  
1、  师出示纸风箱(空气对流箱),让学生观察其构造,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1)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2)在操作过程中,尽量保证纸风箱的严密,不透气,这样实验效果才明显;(3)纸风箱很容易燃烧,实验前要将毛巾浸湿以备应急,实验中要小心操作。 ,p#r; O<O  
2、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提醒学生严格按实验方法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提示学生注意不安全因素。学生可以利用图画记录实验现象。 &r,)4q+  
3、  组织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  “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0OQ*V~>f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t<\zC|~w  
  (1) 出示思考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CxN xb)c &  
①    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X# /c7w-  
②    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 y=.bn!u}z  
③实验说明在什么? tj*/%G{Y  
  (2)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ksCF"o /@V  
5.根据教学情况,得出结论之后,可以进行适当拓展,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 Y%?*Lj|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bdLi _k  
6.鼓励学生利用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 I!Z"X&  
  (1)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 g|VZN  
  (2)分析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的道理。 V#5$J Xp  
  (3)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比一比谁的例子更好,解释更科学合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态度和行动。 o(H.1ESk  
FE]UqB  
oH!O{pQK}  
H cyoNY  
保温和散热 N|Ag8/2 A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拓展活动“调查隔热材料”和活动3。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帮助动植物御寒”和“设计一个保温屋”、科学在线及科学阅读。 OScqf]H  
活动1:怎样保温和散热 89;@#9  
活动目标 QQ_7Q^  
1.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和散热的方法。 c/ih%xR  
2.能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保温和散热的措施。 .c:h!-D;  
3.能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尽量多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3kk^hvB+f  
活动过程: *nHuGla  
1.出示排风扇、保温瓶、暖气片、塑料大棚和窗帘等图片察图中的物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Zj`_5C  
2.教师分别出示暖水瓶和散热器的剖面图,讲解其保温和散热的原理。使学生明确保温就是设法减慢热传递,散热就是设法加快热传递。 %q~q,=H$]  
3.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鼓励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保温和散热的例子,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0hahR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温和散热的道理。热水变凉 #9Jr?K43  
活动2:热水变凉 9(nq 4 HvI  
活动目标 F>3 o0ke}  
1.能设计多种使热水变凉的方案。 N_S~&(I|  
2.能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并简要写出自己尝试的方法。 q5L^>"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 096Yd=3h  
活动过程: cJv/)hRaz  
1.设计指导。教师提示学生设计方案分两步进行,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使一杯热水变凉的多种方法;再综合运用加快热传递的知识,设计使一杯热水凉得更快的方案。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借助热的良导体,或者与冷水、冰等物体接触,或者增大容器表面积等方法来加快热传导;通过水的流动或者吹风来加快热对流。 *coUHbP9>  
2.自行设计。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此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记录表,帮助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设计。 >Q!}tbg~9  
1+WVh7gF  
拓展:调查隔热材料 * Ogf6  
实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为保证实验的可比性,教师要统一规定水量和实验前后的温度。比如可以规定:水量为200毫升,实验前热水温度为80C。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法和结果,找出效果最佳的方法,分析其中的原因。 gBi3^GxjM?  
0 p ?AL=  
活动2:保温箱 \wk;Bo  
活动目标 oI[rxr  
1.能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完成保温箱的设计方案。 VgODv  
2.能用文字记录设计的结果。 -egnMc67  
3.能按方案进行制作和实验。 \~z$'3H`  
4.能用条形图整理实验的结果。 DU$#tg}{  
5.能与同学交流评价各自的保温箱的效果。 iB"ji4[z  
活动过程: &Cv  
1、  计方案。  教师先提示学生要综合运用减慢热传递的方法来设计保温箱的方案。 l EzN   
如要选择保温效果好的材料来减慢热传导;要尽量减小容器的表面积来减慢热对流;设计浅色的表面来减少热辐射。然后对设计活动提出四项要求:(1)不得采用现成的保温容器,必须选择原材料自己制作;(2)保温层的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  (3)不能用电或化学燃料;(4)材料的选择,制作、实验的方法均应保证安全。最后让学生分组设计保温箱方案,并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 'QxJU$  
2.制作保温箱。让学生分组照方案制作保温箱。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并提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9#@s(s  
3.实验观察。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为学生实验提供相同的冰块,控制一定的室内温度。比如可以提供同一种冰糕或体积相同的刚从冰箱取出的冰块,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30、。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将装有相同冰块的容器放在室温下作为参照,以检验各组的保温箱效果。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将各自的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d;TpwUI  
4.整理信息。让学生在教材64页的图表中,用条形图画出各组的实验结果,并通过分析条形图评价本组的实验效果。 Q}OloA(+  
5.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保温箱,请保温效果最好的小组介绍其保温箱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保温效果好的原因,并对自己的保温箱提出修改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oKCy,Ot<  
 \20} /&  
科学在线 "mQcc }8  
通过科学在线,帮助学生了解纳米技术在保温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到高科技的发展,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意识到发明创造源于观察和人们的需要。 M TZCI}  
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阅读科学在线,并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保温和散热的高科技方面的资料,制成资料卡,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Q,^/Lm|]k  
  <j>;5!4!}  
kj[box N  
拓展:帮助动植物御寒 77yYdil^W+  
活动目标 Wm`*IBWA  
1.能关注周围的动植物在冬天里的生活。 @R50M (@W  
2.能选择多种方法帮助动植物御寒。 )!\6 "{  
3.能用短文记录活动的过程和感想。 n#b{  
活动过程 ?z#*eoPr  
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进: NRJp8G Z%U  
1、  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先组织学生讨论,身边有哪些动植物,需要我们帮助过冬?怎样帮助它们过冬?农村的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较多,一般能说出多种需要帮助过冬的动植物及具体的方法。比如用土将葡萄等藤本植物埋起来;用干草或棉花等将小树苗的茎包起来;给麦田浇灌冬水和撒上厚厚的农家肥;将花卉放在温室里;把蔬菜、水果放到地窖内过冬。往猪窝、兔窝内放些干草或干土;向小鸡窝内放个暖水袋;给小狗穿上小棉袄等。而城市的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较少,教师要视情况先提供必要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再让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制订活动方案,并记录在下表。 g.@[mf0r  
2、布置学生课下按计划分组或个人活动,活动中要爱护动植物,一定要注意安全,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 QfAmGDaYQ  
一篇日记,内容要生动、具体,要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k|?[EWIi^  
3、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活动日记,评价各自的活动情况。 cI@qt>&  
JJ ?'<)EF  
科学阅读 t_w\k_ T  
    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了解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和功能,体会到生物的特点对人类发明有重要的启示,仿生发明的过程是从观察开始的,是将观察到的生物现象与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实现的。意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变化。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上阅读,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S-q"'5>  
    (1)罗伊是怎样发现透明鸡蛋清遇热会变成白色? R|M]mwa^w  
    (2)可调光玻璃有什么功能? CYgokS\=,  
    与其他同学交流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 >Ti%Th,  
su%-b\8K  
拓展:设计一个保温屋 ?x&}ammid  
活动目标 /go[}X5QR[  
1.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保温屋的设计方案。 t^"8M6BqC;  
2.能用文字和图记录设计的结果。 ~Jr'4%   
3.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保温屋设计方案。 7<!x:G?C  
实施建议 <_<zrXc]  
1.指导学生做好设计前的准备。(1)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或实验,了 解房屋热传递的主要渠道及保温措施,为设计活动做好知识上的准备;(2)根据教材中的提示,指导学生设计思路,做好方法上的准备;(3)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设计出更科学、美观、实用的保温屋,能够获得最佳奖。 X+N5iT  
2.学生设计保温屋方案,并记录在教材第66页中。在此教师可以参照“保温箱”的记录表,为学生设计提供一份记录表,帮助学生进行设计。 {+hABusq  
hE5?G;  
U(y8nI]  
t-KicLr  
地表探秘 ,o%by5j"^N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科学在线;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UIy Ltoxu  
活动目标 O}Pqbx&  
1.能按照要求制作一张世界地图的拼图板。 $Y_S`#c@i  
2.能从拼图游戏中发现地球上各块陆地之间的关系。 ;9mRumLG"  
3。能大胆提出猜想和假设。 #<b\BqYG  
4.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能力推测过去地球上陆地的分布情况 ' Xj^cX  
5.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问题。 4tLdqs  
6.体会到科学假设的提出是需要事实依据的。 'LPyh ;!f  
活动过程: qS @3:R  
1.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地球上的七大洲,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地图或地球仪上七大洲的轮廓线,引导学生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导人部分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地球大陆板块的轮廓线,看看各大洲轮廓线有什么特点。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要急于把答案讲给学生,更不要急于把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板块学说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S Bb2*ID  
2.教师要告诉学生用肉眼观察是很不准确的,可以用拼图的形式,实际拼一拼,观察这七大洲的轮廓线有什么特点。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厚硬纸板、颜料、胶水、刻刀、复制好的世界地图等材料工具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把复制的地图贴在硬纸板上,沿大陆边缘剪开,得到若干小纸板,用小纸板做拼图游戏,看看有什么发现。在学生使用剪刀制作拼图板的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sIf]e'@AC  
3.学生一定会觉得拼图游戏很有趣,但不一定能从拼图中获得地球板块运动的结论。在拼图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把一些小岛也考虑在内。要注意这种大陆板块的拼合,即使把一些小岛包括在内,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吻合,只是由于轮廓线的大致吻合,给了人们充分的想像空间。 fEXFnQ#  
4.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提示学生想像远古时代地球的大陆可能是什么样的。如果学生能够得出大陆板块在远古时代可能是连在一起的结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与现在的七大洲比较,说明地球表面的七大洲可能是运动的,只是这种运动非常缓慢,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L<@*6QH  
5.教师把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有关地理发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认识观察、思考、推测等思维方法在地质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要引导学生懂得魏格纳关于大陆板块运动的想法只是一种猜测。要证明魏格纳的猜测,还需要许多科学考察证据的。事实上,后来他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各国大陆的边缘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考察,发现了大量的地质学、生物学的证据,最终才提出“大陆板块漂移说”的地质学理论。直到今天,许多地质学家仍然在寻找科学证据,来证明地球板块运动这一假设。在这里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及科学史方面知识的教育。 7WS$fUBi  
.Ji9j[[#D  
活动2: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AZc= Bbh  
活动目标 'hU5]}=  
1.能推测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化石的原因。 o/o6|[=3  
2.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5H XF3  
3.能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大胆的推测。 F<g&t|@  
4.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Tm+&Jd  
活动过程: L7buY( F(  
1.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我国喜马拉雅山的图片或课件,说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但是,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进行科学考察时,却意外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告诉学生这一科学事实,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把自己的解释记录下来,学生解释是否科学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思维训练。这里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根据事实提出假设的训练。 r/'!#7dLG-  
2.要让学生懂得,对现象做出解释只是一种假设,要证明自己假设是否正确,还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这里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教材上提供了一个用橡皮泥证明假设的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独立选择材料没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lr~ |=}^  
3.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懂得地球的内部是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的岩石由于物质构成的不同又可以分成几个圈层。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图,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有初步了解。由于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各种挤压力,地球圈层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如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都说明了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在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岩石圈层构造和地球内部的运动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做模拟实验,避免活动一开始就急于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操作。 =bC'>qw}  
4.做模拟实验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用什么来模拟什么。教材上提供了用多色橡皮泥代表岩石,模拟不同岩层,用来自手的挤压力来模拟地球内部的各种挤压力,用小刀在橡皮泥上切割成裂痕,模拟岩层上固有的断裂或地质裂纹。然后让学生把四五块条状的橡皮泥一块一块地叠起来,就好比是组成地球的岩层,用手握住橡皮泥两端,向中间挤压,观察“岩层”的运动。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最后,再取一条橡皮泥,用小刀把橡皮泥切割成几块,让橡皮泥块之间能够滑动,挤压或抬升橡皮泥,模拟地球岩层的运动,同样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上面的模拟实验可以反复多做几遍。实验后,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用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解释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说明世界最高峰上为什么会发现海洋化石。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模拟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在远古时代喜马拉雅山处可能是一片海洋,经过地壳的挤压、抬升,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这就是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大量海洋化石的最可能的原因。大量的科学考察证明,在远古时代,现在喜马拉雅山的位置可能是一片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地壳的挤压、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地质科学家证明目前的喜马拉雅山已经进入了中壮年,每年还在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抬升。 eZ(ThA*2=t  
Dh2Cj-| ~  
^.8~}TT-U  
[?I<$f"  
了解地震危害 "[?DS  
活动目标 CYy=f-   
1.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 O)vGIp?f't  
2.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 &Jj|+P-lY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 Jk>vn+q8P^  
4.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FI D ,  
5.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 F ><_gIT  
K*T^w3=  
了解地震的危害: tW|0_m>{  
活动过程 ?g4Rk9<!i  
1.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学生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大众媒体,对地震灾害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书从1976年我国的唐山大地震引入。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历史上发生在我国北部地区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地震。此次大地震几乎在一夜间使美丽的唐山城变为废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教师可以从唐山大地震的介绍(通过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课件)引入本课的教学活动,也可以从当地历史上发生过的地震或近一段时期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引入本课教学。在了解地震危害以前,学生可以先完成两个模拟活动,模拟体验地震的危害,培养学生了解地震危害方面知识的兴趣。用硬纸板或薄 ;hDk gp  
木片做的模拟活动是要让学生体验地震发生时引起的地面的断裂。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的感觉,要让学生反复几次实验,静静体味断裂时两只手阵痛的感觉,也要体验薄木片断裂瞬间的响声,把它想像成地震发生时剧烈的振响。在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后,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说出自己对地震危害的感觉。用托盘和书本做的模拟试验,帮助学生全面体验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公共设施破坏等严重灾害。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身边随时可以找到的物品,如托盘、书本、铅笔盒、积木、橡皮泥等搭建一个社区或一幢漂亮的房子,把搭建的模型放在两摞书上,快速移动托盘下的两摞书,观察模型瞬间倒塌的现象,从中体验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搭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学生必然会受到心灵的冲击,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当地震灾害发生时,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地震灾害的无情,及时启发学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地震造成的严重危害。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地震的纪录片或多媒体片(如没有条件,可以查阅资料),以便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特别是地震引起的山崩、地裂、建筑物倒塌、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在观看完纪录片后,要引导学生对地震的概念做简单的归纳,这里不要求学生说出精确的地震概念,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是地震即可。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模拟实验和观看纪录片的感受进行概括,并把自己感受归纳记录下来。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写下自己对地震灾害的感受。然后对地震的主要危害进行归纳记录,完成教材上的记录表。地震主要危害: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人身伤亡、大量社会物质损失、山体崩塌、泥石流、水灾、火灾、瘟疫等。 D tZ?sG  
JH]S'5X8K  
活动2:避震演习 $3 -QM  
活动目标 \f^xlX3&`  
1.通过阅读科学在线,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bGs1U  
2.能通过搜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的措施。 W%>T{}4  
3.能边演示边说明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受到伤害。 6H'A]0  
4.能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AE~a=e\x  
活动过程: qA!p7"m|  
1、  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让学生了解到很早以前人们开始了预报地震方面的研究。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预报地震的仪器。 JK< []>O  
2、  指导学生进行避震练习, u*2?Gky  
3、  R;Dj70g  
46D`h!7L  
20、火山 9 zqo!&  
课时安排:1课时。 q`r| DcN~  
活动1:模拟火山喷发 uOzoE_i  
活动目标 G3^<l0?S  
1.能按照指导完成模拟实验。 U$gR}8\e  
2.能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推测火山喷发的原理。 BZQ}c<Nl  
3.能说出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 ^PNDxtd|v  
4.能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告诉给其他同学。 K9Mz4K_  
5.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8]`#ax 5  
6.能说出科学技术在火山预报方面的应用。 !hq*WtIk  
活动过程: L#K`F8Wi=  
1.从庞贝古城的故事引入本课的教学。公元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来自维苏威厚厚的火山灰掩埋了位于地中海和维苏威火山之间的罗马古城庞贝。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已经把大约一半以上的被埋藏的古城挖掘了出来。我们因此可以看到当年的庞贝古城的城墙、商店、房屋、石板街、古罗马广场、寺庙、公共浴室等设施,当时城里居住着大约两万居民。教师可以事先与学生一起查阅有关庞贝古城的资料,看看科学家在考古中还发现庞贝古城居民的哪些日常生活,把收集到的资料课在课堂上交流。教师也可以把事先收集有关庞贝古城的故事制成多媒体或图片,指导学生观看,让学生对火山灾害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懂得火山喷发有时是突然发生的,人们几乎来不及躲避,几乎在瞬间一座美丽城市就会从地球上突然消失。 E&kv4,  
2.火山喷发到底是怎么回事?熔化的岩石是怎样从地球的内部来到地球表面的?这些问题都可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不可能看到真实的火山喷发,这里用苏打水和醋做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进而对火山喷发的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在做操作实验以前,教师要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地球内部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石,这些炽热的岩石处于熔化状态,熔化的岩石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各种挤压力,在一定时地表剧烈变化候,会喷发而出,形成地球表面上的火山喷发现象。 0}e?hbF%U  
教材上提供了详细的模拟实验的步骤。教师在提示学生按步骤操作以前,特别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弄脏衣服。实验中加入一两滴洗涤灵是为了让喷发的现象更为明显,在瓶子周围放一个像火山锥一样的铝箔(事先折叠好),是为了让喷发后形成火山锥的效果更为明显当慢慢地向瓶中倒人醋的混合物,可以看到红色的泡沫从瓶口喷出,形成了像喷泉一样的喷发现象,喷射出来的混合物沿着铝箔下流,好像火山的岩浆喷发现象。教师要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对于实验过程,教师可以不做过多的提示,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观察记录。教材上提供了一张火山喷发时的剖面图,启发学生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想像真实火山喷发时形成的壮丽自然景象,体会不可阻挡的自然力量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造成的严重破环性。要组织学生交流 41Q 5%2  
讨论,要让学生用模拟实验的过程解释或描述火山喷发的过程,以及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是怎样流动的。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火LU的喷发过程,启发学生把模拟实验与火山喷发对应起来,说明真实火山喷发是什么样的。 o-H?q!  
7BU7sQjs  
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科学在线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火山喷发的预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火山预报技术发展的影响,从中感受科学技术在预报减灾方面的广泛应用;二是引导学生懂得尽管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但火山喷发也有有利的一面,如给人类带来矿物质、地热、建筑材料和美丽自然景观等,从而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识事物的科学思维能力。 :<zIWje  
tlp,HxlP  
拓展:写一篇科幻短文 [nig^8  
活动目标 J/e]  
1.能在科幻小说《地心之旅》的启发下小短文。 i \NV<I  
2.能大胆想像地球内部的情况。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的科幻 b;jdk w|  
3.能在写作时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 7!c LTq  
4.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愿望。 _*e_? ]G-  
实施建议 Mw RLv,&"  
1.  地球内部到底有什么?这是一个许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探索地球内部结构秘密的兴趣就从来没有减弱过。教材上提供了19世纪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地心之旅》 *h0D,O"0  
2.  的故事,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写一篇科幻短文。培 kqih`E9P7B  
3.  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科学幻想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jNj1t{}  
4.  尤为重要。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 1!(lpp  
5.  科学阅读的能力。 IXtG 36O  
6.  科幻小短文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教师要在一周后组织学生对自己 KHZ[drb6$  
7.  写成的科幻小短文进行交流,在班上评出最优秀的科幻小短文。 H@@ 4n%MK  
,V!"4 T,Z  
i,ZEUdd*_  
-}UY2)  
21、岩石 M]6+s`?r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以及科学在线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和拓展活动。 i!}k5k*Z  
CBf[$[e  
活动1:收集、观察岩石 { DP9^hg  
活动目标: ].xSX0YQ%  
1.能到周围环境中收集当地具有的岩石标本。 ,o n]Fts  
2.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对收集到的岩石标本特点进行描述。 !0?o3,of-  
3.能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到的岩石标本进行分类。 {Cm!5QYy  
4.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03 gbcNo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岩石的概念。 FhY#3-jH  
6.能说出科学家把岩石分成了哪三类。 &P9fM-]b s  
活动过程: kll!tT-N-  
1.在学生的生活中,几乎处处时时都可以看到岩石,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对身边的岩石熟视无睹,没有意识到需要收集岩石、观察岩石。因此,在学生收集、观察岩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研究周围常见物质的兴趣和能力。 (4 ZeyG@  
2.收集岩石的活动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上进行观察记录活动。由于学生收集的岩石可能极为有限,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或几个班级同学收集到的岩石汇集起来,以便学生观察、记录和分类。对岩石的观察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教材给了比较详细的提示,希望学生能够从形状、颜色、软硬、条纹、光滑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另外,要提示学生填写教材上的记录表,做好记录。 _[&V9 Jt  
3.用肉眼来观察岩石,观察到的都是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岩石表面一般都风化了,不容易观察准确,可以用将岩石敲碎、观察岩石新的断裂面的形式,进一步对岩石进行研究。看看观察到岩石的颜色、软硬、光滑程度等有什么不同。另外,还可以设计小实验来研究岩石的化学性质。向打碎的岩石断面上滴几滴浓醋,来观察岩石表面上是否冒气泡,就是通过化学性质来观察岩石,以便给岩石分类。 }_KzF~  
4.根据观察的结果,自定标准给岩石分类。学生自定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也许不够科学,这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的方法。为了训练学生分类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各个小组的分类进行交流,讨论各个小组的分类有什么优点和不足,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逐渐掌握分类的方法。 }UsH#!9.  
5.科学在线提示学生,在地质学上地质学家常常根据岩石的成因对岩石进行分类,即根据成因把岩石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类。沉积岩中含有化石,教材上提供了6张含有化石的岩石图片,这一点学生可能会感兴趣,教师可以重点加以指导。关于三类岩石的成因,小学课程标准中未做要求,教师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教师也可以出示岩石的实物,便于学生认识三类岩石。地表剧烈变化 Q /?`);  
13F]7l-#  
X,VI5$  
活动2:制作岩石标本盒 1+$F= M~  
活动目标 N 5Om~D  
1.能把自己或小组收集到的岩石标本进行分类 ben-<3r  
2.能给每种岩石制作资料卡。 BkB _?^Nv8  
3.能制作标本盒保存收集到的岩石标本。 5&Yt=)c\  
活动过程: dQ{qA(m  
1.岩石标本盒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教材-上没有做过多文字提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给以制作提示。学生可以用硬纸板对盒子进行分格。重点要指导学生制作岩石资料卡,这是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训练很重要的一步。 *$%~/Q@]  
2.完成岩石标本盒制作后,学生要对自己收集的岩石进行分类,并存放在标本盒中。然后,指导学生给每块岩石制作资料卡,最后把填写完的岩石资料卡贴在每块岩石所在的小格里。 ,e'm@d$Q*  
3.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岩石分类的训练,以便学生更加科学地认识岩石。 HL"c yxe  
~_JfI7={Jn  
活动3:岩石的用途 z9IW&f~~P  
活动目标 u]NsCHKlT  
1.能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岩石。 gq+0t  
2.能大胆地设想用岩石为人类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W8^A{l4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已知的知识和设想。 $7AsMlq[(  
4.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岩石其用途不同。 ,V 52Fj  
活动过程: <jJ'T?,  
1.要求学生就岩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课前进行一个调查,也可以事先查阅岩石用途的材料,指导学生收集岩石用途的图片,课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dGH i \  
2.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讨论岩石用途的基础上,对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进行归纳分析,以便进一步体会岩石的用途。 }O~D3z4l0  
:1qLRr  
拓展:描述岩石 {2:baoG-  
活动目标 .Xp,|T  
1.能根据各种岩石的特点,用文学和科学的语言描述岩石。 #sCR}  
2.愿意观察描述岩石。 ?P[:,0_  
活动过程: (LTu=1  
1.教师指导学生用恰当的形容词描述岩石,可以写成小短文或小诗 6w &<j&V  
K>.}>)0  
9~Sa7P  
22、环境问题 C2rG3X^~Jm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资料的分析活动,第二课时完成调查讨论活动。 GEy7Vb)  
    本课的学习活动与下两课时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与下面两课时统筹设计,进行单元备课。 %!Eh9C *  
活动目标 ku m@cA  
1.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M**Sus87Q  
2.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kIS )*_  
3.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分析结论。 DI8I'c-P  
活动过程: f91]0B `C  
1.教材首先用四幅图展示了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古人类阶段、农业文明阶段(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阶段(黑色文明)和现代文明阶段(电子文明),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阶段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的情况。教学中教师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绘制成动画多媒体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应用中引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YG0/e#5  
    教学过程可分成四层进行:(1)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2)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分析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4)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 }Y!V3s1bm  
2.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引起环境问题的资料,在事实充分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分析出各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各种变化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才能确定科学进步是其他变化的根本。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产生了环境问题。这一基本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基本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地抓住每二教学过程的目标任务,启发学生独立环境与保护活动,让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关变化和事物间相互作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其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在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的教学时,可采用教师介绍资料、个人思考整理记录表、小组汇总的方法进行。在个人活动开展前,教师可利用课件或教材插图向学生绍人类社会发展的四大阶段。主要包括: Qc*p+ N+$  
(1)科学发展的进程。火的使用——铁的发现——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明和电脑的问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适当补充过多,只要学生能明确几大阶段即可。 W gyRK2#!  
(2)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些内容。但注意不要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生产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的使用——电器和电脑的使用。生产方式的改变:集体狩猎——个体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工厂生产——电气化生产。 k0j4P^d  
(3)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工业产品的出现方便了人的生活——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的生活现代化。 Fu{VO~w  
(4)环境污染的现象:基本没有污染——开荒种地破坏植被(黄色时代)——工业烟尘污染空气(黑色时代)——各种污染现象同时出现。 [/hoNCH!  
    教师在介绍以上资料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图片,用学生可接受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对以上现象有所了解即可,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记、背生疏的术语。 WDx cV%  
    个人思考和记录整理: vT{(7m!Ra  
    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把以上内容梳理成自己的概念体系,以便整理在记录表内。记录表内的用语,不要强求规范统一,只要学生能用理解后自 QmSj6pB>  
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应给予肯定。 Y_n/r D>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的记录进行补充以求完整,因此最好不要占很长时间组织重复内容的发言。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将内容整理得清楚、准确的记录展示给全班, -5og)ZGVUA  
以供分析讨论时使用。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此教 $,Xn@4  
环境与保护学环节中,建议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的分析思维活动得以完整、连贯:①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的生产活动是怎样变化的?与生产工具有什么关系?与人所使用的材料有什么关系?②人的生活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与人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关系? >b\|%=(x!*  
③以上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讨论后可板书:科学进步——技术进步——社会进步——人的生活品质大提高。分析认识生产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本环节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给人类造成了哪些环境问题?本内容教师应尽力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中希望学生能提出:空气的污染:生产中的烟尘、交通工具的尾气。水体的污染:生产、生活中的废水(有毒、有害)。土壤的污染:农药、化肥的施用。环境的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臭氧层的破坏、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能源短缺等。 I_f%%N%  
    此教学内容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将以前所接触的环境问题,归纳为几大方面的问题,不再列举具体事实。以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在前几册的学习中都应有所接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教材内容。 Jk}3c>^D  
总结:学生经前几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墓本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 P n^:cr|  
教师町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升华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系统。 y]{b4e  
学生应形成的概念系统为:科学的发展科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cRQfA1  
——带来厂环境问题。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此教学环节町分为课上调查和课后凋查 am/}V%^  
两步进行。课上调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教室环境、校园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和查。为后面专题研究做一定的准备。调查后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记录,并分析校园及周边环境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课上调查的内容、过程、方法的确定和设计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学生课后调查做一个示范,因此,教学的设计应尽可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示范以指导学生的课后调查活动。 Cw:|(`9  
课后的调查应提示学生:  j7_,V?5z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考察、调查 tBzE(vW  
(2)做好调查记录或资料卡片的制作。查阅资料等。 R-pON4D"*  
(3)外出调查时一定要由家长陪伴,并注意安全。 }*!L~B!  
(4)调查后整理调查记录或资料,准备下一课学习前的汇报。环境与保护 />Zfx.Aj6  
P51cEhf  
HkRvcX 5  
保护我们的家园 M)K!!Jqh  
活动目标: Ma?uB8o+~  
1.能辨认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中国环境保护标志。 *j83E[(]  
2.能说出我国主要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qh>An;:u  
1.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环境保护、改善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j^#\k m B  
2.能举例说明有哪些监测环境状况的方法。 W<&/5s  
3.能具体说明每一种环境监测方法的作用。 AUF[hzA  
课时安排:1课时完成。 |+8rYIms`  
活动过程: rV"3oM]Lo  
1.本课教学可以教师对照图片介绍为主要方法。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室。教师可将教材上的插图以及教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充的内容,绘制成动画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没有条件制作课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环境保护组织体系及法律保护体系的教学可分成四层向学生介绍:1)组织学生汇报关于当地环境问题的调查结果。2)介绍世界环境保护会议及历年环境保护的口号;介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及标志图案的含义。3)介绍中国环境保护机构及中国环境保护标志;介绍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4)讨论:以上介绍的一系列措施对环境保护有什么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图案的中心画面由地球和人组成,人的头、脚和双臂突破了地球轮廓,寓意联合国环境署的使命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空间环境,周围环绕着两根交叉的橄榄枝,象征着和平、友好、协调的联合国宪章宗旨。 DmgDhNXKq  
    中国环境保护徽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象征地球只有—一个,人们要共同保护这个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徽标上端图案基本结构与组合同联合国环境保护徽相近,说明环境保护事业是全球性的,环境保护事业与全人类生存休戚相关。上端图案绿色橄榄枝,既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一切植物和生态环境,象征绿色在召唤。图形的蓝色块,代表蓝天与碧水,泛指大气与水体,太阳代表宇宙空间,山与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从形象上增强中国特色,说明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污染的监督与治理,使天常蓝、水常清、山常绿,让人们永远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图案基本色调采用明快、洁白的颜色,代表洁净、无污染的大气。下端ZHB为Zhong Guo Huan Bao(中国环保)的缩写,标明这是环境保护徽。环境监测的教学可以分以下两步:1)以当地的具体实例向学生介绍环境一旦被污染,很难恢复治理的事实,说明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意义。2)结合图介绍噪声、空气、水体监测的装置和检测方法。如有条件,町向学生展示一些监测仪器并演示一些检测现象。(如噪声监测仪、pH试纸等)我们为防治环境污染做贡献。讨论:寻找我们周围环境污染的警示信号。此讨论为本单元学习认知行动化及专题活动选题做准备。 !Usmm8!K  
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寻找学生身边、学生可能研究。 81#x/&E]  
BPW.&2?<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