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839阅读
  • 0回复

[教案及计划总结]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17325
金钱
88512360
威望
88
贡献值
2007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8-04
5oAK8I  
om1e Qp0N  
1、常见的建筑 K6R.@BMN  
一、目的要求: 41&\mx  
1、    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EFz&N\2  
2、    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4EY)!?;  
3、    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h $2</J"  
4、    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0Vx.nUQ  
5、    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 0Mt*e{q  
6、    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M3.do^ss  
二、教学重点 A0 Qb 5e  
1、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 JaLS  
2、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ZmUNiAa  
三、教学难点: VVlr*`  
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Zu7)gf  
四、教学过程: AIZ]jq  
1、导入: >7 ="8  
A、谈谈自己家乡的建筑物。 CB^U6ZS  
B、谈谈自己所见所闻——建筑物情况。 @{2 5xTt  
2、学习新课: JD|=>)  
▲房屋的变化 uA< n  
A、活动目标: !z>6 Uf!{  
1、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kDsFR#w&`  
2、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PpzP7  
3、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tH_p  
B、活动过程: [@ .!~E)P  
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 ')cMiX\v  
教师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找到了能够遮风避雨的山洞作为自己的房屋.你知道从天然山洞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吗?引起房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或上网来获取资料。再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9iQq.$A.  
2、学生围绕上面的问题独立获取信息。教师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y+NN< EY@  
    (1)可以围绕上面的问题,阅读课文中的资料。 `x*Pof!Io  
    (2)选择适合探究题目的网址和书籍以搜集资料: YuO.yh_  
    参考网址:中国建筑万维网. %%[LKSTb  
    (3)将得到的信息,及时记录在资料卡片中。 r8RoE`/T  
    (4)利用第4记录表格,有重点地列举出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如天然山洞、树巢、可以动的草棚或兽皮帐篷、土屋、砖瓦民居、故宫、白金汉宫、美国白宫、纽约的玻璃大厦、摩天大楼等,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主要材料、主要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Tc? $>'  
3、组织学生汇报、讨论。 F'21jy&  
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说说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然后围绕着房屋变化的原因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记录表中分析:建筑物在外形、材料、结构、功能以及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些规律或趋势。 BI%$c~wS  
4、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帮助学生做适当的分析归纳小结。 -Ps!LI{@  
5、请学生课下搜集各个地区房屋的图片和国内外著名建筑物的图片。 GB=X5<;  
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建筑工具和建筑机械得到了发展。建筑材料经历由天然的树枝、泥土、石料,到人造的砖瓦、石灰、水泥,玻璃、钢铁等.冉到合成的塑料、纤维、纳米材料。建筑由原始的石器到金属、斧、锯等.建筑机械由手工操作、半手工操作、机械化到自动化。 LU!a'H'Q  
▲不同风格的房屋 vQ 6^xvk]  
A、活动目标 :/nj@X6  
1、能观察分析出不同地区民居的外形有何不同,找出不同形状的房屋之间的共同点。 2fL;-\!y(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DCTc&J['  
3、能分析一座砖结构房、层次与构成。 WvY? +JXJ  
4、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WjXg:R  
B、活动过程: [D I+~F  
1、指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 J| w>a  
(1)提出问题。教师出示2~3幅不同地区的房屋图片.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VZKvaxIk6  
(2)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教师先对活动的方法和过程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出示记录表,指导学生整理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课文中的图片、阅读有关书籍或上网来获取信息,利用表来整理信息。 gi1^3R[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并分析不同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一向的不同,这些不同特点的房屋是怎样与当地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x1$h#Cx'  
(4)教师可以尝试提出“如果在江苏搭建四台院或内蒙古搭建土房是否合适”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不同环境下房屋各具特色。 &OH={Au  
2、指导学生分析房屋的构成。 xqu }cz  
(1)教师讲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但它们在构成方面都有一定的层次。你知道房屋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吗? b0Ps5G\ u  
(2)教师出示楼房构成层次图,让学生说说楼房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然后师生共同概括出楼房的构成.并用下面的简图表示(也可逆向表示): 3` DQo%<  
    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 g,!L$,/F  
(3)指导学生独立分析一种自己熟悉的房屋是如何构成的,并用简图表示出来,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结构与系统的关系。 N2;B-UF 7  
(4)组织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分析结果。 a .k.n<  
▲不同功能的建筑 f*?]+rz  
A、活动目标 3[Qxd{8r  
1能分析出不同建筑物的功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T4Pgbop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u. F9g #  
B、能实施建议 n-tgX?1'  
1、布置活动任务。 I&x= ;   
教师提问:除了我们居住的房屋外,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呢?教师出示学校、医院、纪念碑、寺庙、长城、杨浦大桥、都江堰、圣彼得堡大教堂、北京天坛等建筑物的课件。 9y"@(  
2、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建筑物,讨论有什么用途。 at,XB.}Z]  
3、指导学生对自己搜集到的图片进行分类。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制定标准再对建筑物进行分类.将分类的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 4O^xY 6m  
五、小结: *RJG!t*t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qm/22:&v5  
2、交流展示分类的结果。 V_.5b&@  
3、举例说明自己周围的建筑物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给建筑物进行分类,如砖瓦结构的、钢筋结构的等等。 Q+{xZ'o"Z  
六、作业:了解自己周围的建筑物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Rl?_^dPx  
f.KN-f8<F  
g}1B;zGf  
V17%=bCZ5[  
52Z2]T c ,  
*k.G5>@  
8e1UmM[  
Yi %;|]  
TrEu'yxy8*  
kTOzSiq  
3 /g~A{  
(c=6yV@  
4、人体的组成 2DrP"iGq5  
一、目的要求: z]_wjYn Z  
1、    能用类比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Nk? ^1n$  
2、    能借助丁具(显徽镜或放大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Ot_]3:`J~  
3、    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6]WAUK%h  
4、    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jKY1* ?  
5、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同时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 <lPm1/8  
二、教学重点 *v!9MU9[(  
1、    能用类比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BYL)nCc  
2、    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vpF-L  
三、教学难点: IL#"~D?  
1、    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hF~n)oQ  
2、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同时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 "c%0P"u  
四、教学过程: =(j1rW!  
1、导入: |6sp/38#p  
A、让学生分析校园建筑物的构成。 q376m-+  
B、说说过年时吃的鸡有哪些器官构成。 un mJbY;t  
2、学习新课: O:;w3u7;u  
▲认识人体的组成: c_$=-Khk  
A、活动目标 l *(8i ^  
1、能在自己的身体相应的位置找出自己知道的器官和系统。 K_|k3^xx"  
2、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A^_{4X  
3.能用自已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 %S960  
B、活动过程 t&C1Oo}=3  
1、提问:人从外部形态上人体分为哪几部分? _7Ju  
2、鼓励学生在一张纸上将自己所知道的人体的内部器官写出来。 4yy>jXD G  
3、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从而对学生已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人体内部器官的样子画出来,实现学生思维的可视性,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3w*R&  
4、让学生将自已所画的内部器官与教材第20页图进行比较.然后对照图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的身体相应位置指出来。 2j [=\K]  
5、理解——器官:肝脏、胃、肺、心脏等。 C!<Ou6}!b  
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6jD=F ^jw  
6、在学生对人体的主要内部器官有所了解后,告诉他们教材中的每幅图都表示一种系统,让学生对人体的构成先有一个总体的、概括的了解。 _Eo[7V{NY  
7、在分析人体的结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自然地将话题转到上单元研究的建筑物的结构上,从而引领学生对建筑物和人体的构成作类比研究。  ?Jm^<  
8、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将人体的结构层次逐一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进行类比,可以鼓励学生回答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中的哪一部分,组织、器官分别相当于楼房中哪个部分。 ]vUwG--*  
通过类比,逐渐认识到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某某细胞某某组织一某某器官一某某系统有机体”是人体构成的基本层次构成。用类比的方法去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y@S$^jk.  
9、仿照刚学到的方法将人体的结构或身体内任意一个系统与某种机器或植物进 i &nSh ]KK  
  行类比,强化对人体基本结构的认识。 ]g3JZF-  
    例如: EU/C@B2*Dl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C_}]`[  
各种植物细胞——各种植物组织——各种植物器官——各种植物系统—— UmP/h@8  
植物  ~d.Y& b  
铁分子——各种形状的铁块——各种零件——各种操作系统——机器 DN>[\hg  
▲观察细胞 {BN#h[#B{  
A、活动目标 t\dN DS  
1、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 ,q`\\d  
2、能描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形状。 `,< B Cu  
3、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UERLtSQ  
4、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JX;<F~{.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 0*3R=7_},o  
B、活动过程: < 44G]eb  
1、洋葱切片—— 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不同细胞的标本。 w,.TTTad  
2、活动开始,学生描述自己对细胞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积极性。 e8a+2.!&\  
3、关于显微镜的操作,根据本书提供的资料弄清显微镜的基本使用要求。有关显微镜的使用在中学生物课中还会作进一步学习,让学生对显微镜进行简单的操作,观察时要睁开双眼.尽量做到规范操作。, IVY]EkEG~  
4、当确保每位学生都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后,再根据学校实际提供学生一些其他动植物的细胞标本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并进行描述.与同学交流,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细胞的形态、种类多种多样。 g wRZ%.Cn  
五、小结: `r6,+&  
1、将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等关键词打乱顺序,让学生将其迅速排列,根据学生的正确程度对其进行评价。 UcHJR"M~c  
2、复习: `g=J%p  
细胞相当于“砖结构楼房”中的砖; &jJL"gq"  
组织(由许多细胞组成)相当于墙(由许多砖砌成); \;B iq`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相当于房间(由不同的墙面围成); B6DYZ+7A  
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相当于单元(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房间组成); ~Fcm[eoC  
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相当于楼房(由多个单元建成)。 \';gvr|  
Ty?cC**  
Tx# Mn~xD  
N#_H6TfMG  
`4J$Et%S  
l ukB8  
m=:9+z  
s/#!VnU6   
Czu 9o;xr  
194)QeoFw  
Ynj,pl  
IHac:=*Q  
IM'r8 V  
5、消化与吸收  =j]<t  
一、目的要求: %J?xRv!  
1、    能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 Q(?#'<.#  
2、    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kVMg 1I@  
3、    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有关消化系统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w\W/Y  
4、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sY&IquK^  
5、    能举实例说明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探究治疗消化不良药物的作用,用实例说技术的进步给诊断和治疗疾病带来的帮助。 j</: WRA`]  
6、    能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 g*_&  
二、教学重点 %ntRG !  
1、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D/&o& G96  
2、    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kgP0x-Ap  
三、教学难点: aB&&YlR=n<  
1、    能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 f}P3O3Yv&  
2、    用实例说技术的进步给诊断和治疗疾病带来的帮助。 6A-|[(NS  
四、教学过程: /W<;Z;zk  
1、导入: jV1.Yz (`  
A、让学生分析人体的构成。 uw_Y\F-$  
B、说说平时吃的东西通过人体的哪些器官。 hL{KRRf>  
2、学习新课: Ow,w$0(D  
▲奇妙的旅行。 FTUv IbT  
A、活动目标 LU%E:i|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oD .Cs'  
2、能按照正确的顺序说出食物在被消化过程中所经过的消化器官。 #q=Efn'  
3、能举例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zTLl8P  
4.能探究治疗消化不良药物的作用: dR,fXQm  
B、活动过程 l'_r:b  
1、活动开始前让学生谈谈是否见过类似“小冬”肚子不舒服那样  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着推测医生可能会对“小冬”说些什么,“小  冬”又会学到些什么? $%#!bV  
2、根据学生对“小冬”话题的关注程度,适时将话题引到食物的消化问题上来。尽量让学生谈谈对消化和吸收了解多少.让学生像上节课那样将食物从口腔到变成粪便排出的过程试着画出来。学生是不可能画准确的,之所以要安排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一是因为相信学生对于消化和吸收不可能一无所知:二是要将学生的原有思维水平变得可视,通过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p>e'  
3、当学生的展示活动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漫画发现自己没有想到或者是想错了的地方:对干漫画,注意提醒学生,微型机器人每次停留的地方都是消化器官,顺序是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m-#2n? z-  
4、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将背景资料中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简化,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了解食物在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_]H&,</  
5、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借小冬的话题来探讨消化器官的卫生保健问题。 yvB.&<]No  
6、活动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对消化和吸收的解释。嚼馒头活动可以安排在认识唾液对消化的作用时进行,也可以安排学生在同家吃饭时体会。 + =</&Tm  
▲倾听它们的诉说 pl?`8@dI  
A、活动目标 hHnYtq  
1能举实例说明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 }19\.z&J  
2能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要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 \_f(M|  
B、活动过程 on `3&0,.  
1、本活动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和活动穿插起来进行。 6LIJ Q  
2、组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活动。学生戴上各自所扮演角色的标志(主要消化器官的头饰或胸牌),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可以协助或提供相关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充分发表意见。 HIZe0%WPw  
3、各组将本组讨论的结果以及列出的合理、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展示给大家,相互补充。 xi}skA  
▲调查消化系统疾病 W^l-Y %a/o  
A、活动目标 2E'UZ m  
1、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c\N8<>GD  
2、能根据实际提出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措施。 )Ql%r?(F+  
B、活动过程: W/h[A3 `3N  
1、对于各组拟调查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自主理解。 Tyx_/pJT  
2、组织学生在课上的交流展示活动,  3f{3Nz N  
▲制作消化道模型 lt8|9"9<  
A、活动目标 A3/k@S-R2  
1、能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 1mG-}  
2、能与其他小组同学交流本组的制作模型的方法。 2P0*NQ   
3、能对消化系统提出有兴趣做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td5'  
4、能举实例说明内窥镜的作用。 %7+qnH*;r  
B、活动过程 zK@@p+n_#.  
1、制作消化道模型有助于学牛对各消化器官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理解。 eng'X-x  
2、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要相信学生会根据自已的理解来制作。即便有的组不能完成,也可以通过别人的介绍,了解自己没能成功的原因。 AoxA+.O  
3、学生展示了自己做的模型.对于消化系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后,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让学生带更多的新问题走出教室,走到社会中去。 h2d(?vOT  
▲“科学在线”——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讨论,希望学生再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 xwo<' xT  
五、小结: MQ8J<A Pf-  
作业:搜集更多消化系统的相关信息 XwaXdvmK  
*$g-:ILRuZ  
uVrd i?3  
 }.6[qk  
oCz/HQoBk  
&F~T-i>X  
vEJbA  
Qvhl4-XjZa  
]c'A%:f<  
6、呼吸与交换 T6=u P)!K  
一、目的要求: Gk6iIK  
1、    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z@0.pN]7  
2、    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能按照要求制作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t"Ss_,  
3、    能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得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 eJ-nKkg~a  
4、    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白己的看法。 C,4e"yynb  
5、    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4o[{>gW  
6、    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GGac.  
7、    能举例说明感冒时,应选择哪些药物治疗,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 8Zd]wYO  
二、教学重点 6Z"X}L,*  
1、    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uwGc@xOgg,  
2、    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rdV ]{Wc  
3、    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tKXI k9e  
三、教学难点: k!Y, 63V=  
1、    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白己的看法。 u>vL/nI  
2、    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c:b  
四、教学过程: 9hyn`u.  
1、导入: 5v*\Zr5ha  
A、谈谈自己是怎样呼吸? f3y=Wxk[  
B、发现别人又是怎样呼吸的? sRb9`u =)  
2、学习新课 scV5PUq  
▲体验呼吸 1?l1:}^L  
A、活动目标 u=e{]Ax#}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Urhy#LC  
2、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493*{  
3、能按照要求制作广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G  01ON0  
4、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丰要组成部分的作用。 S,8e lKH4  
B、活动过程 p6S8VA  
1、上课开始,先出示教材中健康肺和因吸烟而损伤的肺的对比图片。 =Dj#gV  
    问:是否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器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虽然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但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对呼吸器官的保健问题引起重视。 UJ2U1H54h  
2、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人能仔细观察、分析呼吸的过程。当学生明确肺是气体交换的最重要器官后,组织学生反复体验呼吸过程中胸部的变化。以吹气球为例有助于学牛观察胸部在呼吸时的起伏变化。 1< ?4\?j  
3、让学生互相观察同学深呼吸叫的胸部变化,还可将手放在自己的胸部在反复的深呼吸过程中体会。通过反复体验,逐步认识: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 ,PD QzJY  
4、指导学生对照分析呼吸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帮学生简要慨括呼吸的基本过程: N?8!3&TiV  
从鼻腔吸进的新鲜空气(氧气)通过喉、气管、支气管进到肺(肺泡)里,被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从全身各处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被血液运回肺(肺泡)内,经支气管、气管、喉、鼻腔呼出体外。 v`T c}c '  
5、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上述意思 qf-8<{T  
6、组织学生制作肺的模型: <:CkgR$/{  
制作模型不是目的,重在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模拟呼吸的过程,模拟前要启发学生分析模型的各部分用来模拟呼吸系统的哪部分,观察各部分在模拟过程中的变化。 ) )Za&S*<  
可布置学生在课下完成装置的制作,制作模型时,要注意密封,橡胶皮膜可用废气球皮代替,可用Y形管连接两个气球。 g<qaXv  
▲呼吸与保健 gjlx~.0d  
  A、活动目标 +lTq^4  
1、能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得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 \Vk:93OH21  
2、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能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看法。 n+R7D.<q!!  
3、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0=$T\(0g  
4、能举例说明感冒时应选择哪些药物治疗,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 'Pbr v  
B、活动过程 rPm x  
1、谈: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因得过某种呼吸系统的疾病而感受颇深。让学生关注和分析与自己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探究的乐趣。活动前可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供课上讨论。 yB!dp;gM{  
2、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 6aj!Q*(WT  
3、让学生提供了展示,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幻灯片,播放收集到的视频资料,还可以将收集到的内容制成网页,在校同网上发布等等。 \{NO?%s0p  
4、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说明书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鼓励学生说说自己选药的理由,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遇到的类似问题。 VIbq:U  
5、活动最后的交流,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要对症治病。更要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等。    E{vbO/|kf  
▲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 3OB"#Ap8<  
A、活动目标 #\ErY3k6&  
1、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6J$,.Ig  
2、能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    ‘ -nwypu  
B、活动过程 qe\5m.k  
1、本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探究技能,便于向学生渗透呼吸系统的机能与身体素质的相关性。 $/ ],tSm  
2、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文中提供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测量各自肺活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适时提醒注意安全卫生。 NHE18_v5  
3、当各组整理好本组同学肺活量的数据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用柱状图呈现同学的测量结果,尝试对结果进行分析。肺活量不同的原因有可能是不同同学肺功能不同.积极参加锻炼的同学肺活量会大一些,也有可能是测量时操作,造成的差异。 ~V6D<  
4、活动最后对于“在哪些情况下呼吸会加快”的探讨,更要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最终让学生知道“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呼吸的速度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氧气”。渗透人体的活动都需要能量的知识。 "J1 4C9u   
5、分析全班同学的肺活量,讨论呼吸系统保健、呼吸系统传染病、抽烟、一氧化碳中毒、大气污染等和呼吸有关的问题。 -G=]=f/'  
五、 fV~[;e;U.  
    本课结束时,教师可结合活动2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一J以评价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水平,具体看学生展示的调查资料质量。也可以就学生对消化过程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如将各呼吸器官名称图片的顺序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并说出这样排序的道理。 Iu6   
4I[P>  
2`-Bs  
:23P!^Y  
B-mowmJ3dg  
\{YU wKK/A  
s#GLJl\E_P  
M3au{6y  
|vC~HJpuv'  
{.]7!ISl5  
xYB{;K  
nr3==21Om4  
2&5K. Ui%  
eJX#@`K  
.]K%G\*`:  
3(UVg!t  
%}T6]S)%u  
H;"4 C8K7  
p K$`$H  
GN>@ZdVG}#  
phz&zl D  
7、循环与运输 .S4 u-  
一、教学目标 oL<St$1  
1、通过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学会不同的方法测定心律,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通过调查了解医学方面的新技术,以培养学生制作探究收集材料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Z30A{6}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探究交流的方法进行教学。 +H2Qk4XFB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关注科学动态的习惯。 ss-D(K"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小黑板、收集到的资料、听诊器、胶管、牙签 8cQ'dL`(  
学生准备漏斗、橡皮、牙签 t`QENXA}  
三、教学过程 fB,_9K5i  
(一)揭示课题,交流已有认知 f *)Z)6E  
1、组织交流人体是靠什么把肺部获取的氧气和消化系统获取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的?学生交流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Q59W#e)  
(二)测量心律 K,UMqAmk  
1、讲解什么是心律 T^q 0'#/  
2、测量心律的方法之一-----用耳朵听:出示听诊器让个别学生听心跳的声音(激发学生想听的欲望,指导制作建议听诊器并进行试用,教师计时学生分组听心跳数30秒内心跳次数) Mb=" Te>|  
3、计算心律并与其它组交流,绘出曲线图 fXB0j;A  
4、计算自己一天的心跳次数交流计算结果与方法 g\AY|;T  
5、模拟心跳推想心脏是怎样工作的。在一分钟内用力挤压较硬的小球,次数与自己心跳次数相同,体会手有什么感觉 M3K fd  
6、学生交流 `y0FY&y=  
7、想象心脏是如何工作的 y+q5UC|  
8、总结讲解心脏工作状况及作用 XX~,>Q}H=  
(三)体验测定心律的其他方法 Hx:;@_g q  
1、用眼睛看,指导操作 [00m/fT6  
2、用手摸,摸手腕部与颈部的动脉 ,+ ~W4<f  
(四)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I}Q2Vu<  
1、讲述:在一天内我们心跳的快慢有时会不一样,那么心跳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kyGH  
2、出示探究提示:想一想,你在什么情况下心跳会加快?通过你的经验你认为心跳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交流自己的精力和看法,教师记录在黑板上。持统一观点的学生分为一组讨论怎样用实验来证明,怎样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等。 nj4 /#W  
3、学生使验证自己的假设 i mM_H;-X  
4、交流本组的假设和实验方法、结果和最后结论 !&\INl-Z  
5、组织总结归纳出心跳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i6N',&jFU  
(五)调查新技术在医疗中的作用 S t yfB  
各组交流所调查的新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z9_7S8  
&.ACd+Cd  
<-0]i_4sK  
azU"G(6y?+  
^C%<l( b  
ctV,Q3' Z  
QCJM&  
oXS}IL og'  
H[|~/0?K  
2+O'9F_v  
.sA.C] f  
<\FH fE  
CQ2jP G*py  
},[}$m %  
YoE3<[KD(  
eiOW#_"\  
mcok/,/  
L8n|m!MOD  
qY#6SO`_iy  
~_ a-E  
F&Hrk|a  
8、生理与适应 F<w/PMb  
一、教学措施 b>$S<td  
1、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1nOCQ\$l  
2、采用交流、体验等形式观察、发现神经系统的功能。 /Q )\+  
3、培养学生揭开人体奥秘的兴趣。 j~QwV='S  
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会家在党号窗帘的情况下关灯看能否看清周围的物体;把脸或手浸在凉水里注意刚入水和过一会的感觉。学生每人准备一只笔和一个尺 Qei" '~1a  
三、教学过程 lys#G:H]  
(一)区分人体的功能 \(T /O~b2  
1、让学生交流人有那些功能 P }uOJVQ_  
2、讲述:人们把这些功能分为两大类:一是生理功能,二是心理功能。 -%dCw6aX+  
3、让学生为这些功能归类,并说明三者关系 {_dvx*M  
4、提示这节课的内容:生理功能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的心理功能。 i@CxI<1'  
(二)刺激反应游戏 iyog`s c  
1、讲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并且会对这些刺激做出必要的反应,让我们来做几个刺激反应游戏 Xry4 7a )  
2、讲解演示游戏的做法: a、逃避打手游戏b、快速抓棒游戏 R FH0  
3、学生每个人作五次记录下各自的成功次数 M@ZI\  
4、组织讨论: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的神经系统心里功能是怎样工作的?从而指导了我们采取哪些生理反应?在打手游戏中为什么成功的次数会有不同?为什么有的同学能躲过去有的同学躲不过去? 9g?(BI^z  
5、组织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分析加以理解卡我们刚刚分析的对不对。 s9d_GhT%-  
6、找出后动中的刺激源、感觉器官、产生的反应,填写在书中的表格 .x1 NWGDn  
(三)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8.~kK<)!  
1、让学生交流课前所作的晚上关灯及把脸浸在凉水中的感觉,及其类似的经历  yOKI*.}  
2、刚一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闻到了什么?现在你还能闻到么?为什么会这样? {}x^ri~  
3、组织讨论:刚才大家说了许多在同一种条件下我们的感觉会先后不同?这是怎么回事? 1i ] ^{;]  
4、用左手写自己的名字,体验左手对写字的适应过程。 ZAf7Tz\U  
5、组织讨论:从以上各种不同的适应现象中,能够发现什么共同点? fxIf|9Qi`  
6、以上述体验为例讲解什么是适应 JMM W  
7、交流所知的人身体适应能力的例子(冬泳、春捂秋冻、晕船的适应) bYPKh  
(四)体验错觉 Ic4H#w  
1、用半分钟的时间完成40页的判断题 .>nRzgo  
2、用尺子想办法测量一下长短并汇报检验结果 3yXY.>'  
3、讲解什么是错觉 qjc4.,/  
4、交流生活中你发现有什么错觉 e0 T\tc  
(例如:早晨初升的太阳大、各种魔术) r"R#@V\'1b  
(五)谈这节课的收获 jNy.Y8E&  
V470C@  
?R#)1{(8d~  
\^%}M!tan  
)F2OT<]m,  
+2j AC r  
BF<ikilR  
tRfo$4#NY  
1!gbTeVlY  
z$xo$R(  
GM<-&s!Uj  
1sH& sGy7  
6MkP |vr6  
K96<M);:g  
}> X~  
C2Tyoza  
?K\axf>F  
9、健康成长 RdML3E  
一、教学目标 t`mV\)fa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一些有关青春期的一些知识,学会交流。 &JI8]JmU)  
2、采用观察交流的方式自学课文。 W{gb:^;zb  
3、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uR r o?m<  
二、课前准备 <A'$%`6m  
从体验表上抄下自己上学后每年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数值,并在41页的图表上划出曲线。 $p? aVO  
三、教学过程 ^a1^\X.~  
(一) 揭示课题,复习青春期知识(健康课学过的) ^ovR7+V  
(二) 1、复习看图方法并看图将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 abLnI =W`  
2、对照男女生第二性征表看青春期都有什么变化,哪些现象已经出现了 o.l- 7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心里上的变化 e@OX_t_  
4、小结青春期有哪些变化 9 |vLwQ  
(三)学会健康生活 \} :PLCKT  
1、会议所学,说说青春期应注意什么? }!C)}.L<  
2、阅读45页的第一段文字,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判断的失误”“不健康的心态” /~f'}]W  
3、阅读45页的后半部分内容,明确什么是健康的心态,并加以理解。知道如何同异性交往。 NTI+  
4、答问卷:我所欣赏的品质与气质;小组内统计结果;全班统计结果 igR";OQk  
5、你希望自己具有什么品质?也请在问卷标出来。 w)Qp?k d  
6、总结:本课的收获是什么 2('HvH]k  
Hg$lXtn]  
10、小池塘  大世界 )TH@# 1  
引入新课,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 #?9;uy<j.q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教材的要求,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PV'?tXp(  
(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 \)?HJ  
(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 l2P=R)@{  
(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fx>4  
(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ub@]ru|  
小结: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各种生物。各种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约的。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xWC{}7[  
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将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OH(waKq2I  
根据地域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 7s{GbU\  
4.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 r|Tcfk]%  
讨论:(1)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在校园观察时看到的生物。教师可以将学生看到的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写在黑板上。 KNIn:K^/  
(2)校园中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QW(Mz Hg  
(3)以校园为一定的地域,在校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 fDU !~/#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 V /V9B2.$  
各类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 xjj6WED  
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叫做分解者。 ^RtIh-Z.9  
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蚯蚓这种动物,蚯蚓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 b?QoS|<e?  
(4)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什么因素? ` v@m-j6  
(5)分析教材P.152图V-15“湖泊生态系统”、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组成。 p sMvq@>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可以用P.153图V-16表示。 *6DB0X_-}  
小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该包括 8C9-_Ng`  
5.“食物链与食物网”: K}MK<2vU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学生将P.151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如: 6MMOf\   
植物→昆虫→食虫鸟→鹰 OA"q[s  
植物→吃草籽的鸟→鹰 JB[~;nLlC  
植物→兔→鹰 h'&%>Q 2  
小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 W+ko q*P  
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如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oEKvl3Hz_  
提问: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根据我们知道的人类的生物学特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zsyIV!(  
6.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SmSH2m-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 U/l&tmIVY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Xq| Kf (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j yUCH*@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KEjWRwN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f5VLw`m}.8  
(4) 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 2$  
小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入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zc1Q4M  
读书P.154~155,讨论: 54R#W:t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Od !0(0  
(2)这种平衡关系会不会被破坏? 65$+{ s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C mWgcw1  
提问: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qm8B8&-  
7.本课小结: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各种非生物因素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这一规律,树立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 Cl8Cg~2  
fN^8{w/O  
)g#T9tx2D  
{dMsz   
qwgPk9l  
l$pm_%@2]  
Jgd'1'FOs  
++Ts  
+V046goX W  
9} M?P  
tm RXgTS  
E GU 0)<  
SdxDa  
hxd`OG<gF  
( !fKNia@S  
""F5z,'  
Ep3N&Imp  
11、小瓶子 大学问 $O kBg0  
一、目的要求: 9oR@U W1  
1、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所起作用。    9FYUo  
2、能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并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方法。 jrr*!^4|  
3、能提出自己具体的研究与生态平衡相关的问题,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n QZwC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态平衡的含义,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人与生物圈有哪些关系。 /quc}"__  
二、教学重点 &zeyE;/Hj  
1、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所起作用。    wX5tp1 ?1J  
2、能提出自己具体的研究与生态平衡相关的问题,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8N5C+KU  
三、教学难点: aPfO$b:  
    能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并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方法。 GmEJhr.3`=  
四、教学过程: 4n g]\ituS  
1、导入: BmMGx8P  
谈话:平时我们见过许多瓶子,不知有谁利用过发挥他的长处? L<-_1!wh  
2、学习新课: ?; +1)>{  
▲交响与和谐——生态平衡    a /l)qB#  
A、活动目标    0s3%Kqi[  
1、能设法找到3种以上有关当地(或周围)生态系统平衡的资料。    g:D>.lKd  
2、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员消失后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A) %/[GD2  
3、能从所搜集到的资料中分析出生态系统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nv~NLkl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j OXSmt DvJ  
B、活动过程  ~f1%8z  
1、分成三层进行: {V$|3m>:*  
⑴、课前查找资料。 }`QUHIF  
⑵、课上讨论、分析资料:认识生态平衡的动态平衡。 wb5baY9  
⑶、阅读科学在线,认识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并以此实例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8^@(th  
2、检查学生查找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可以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实例,也可以是生态平衡维持得比较好的实例,也可以是生态农业做得比较好的案例,如比较典型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 %x{kc3PnO  
3、以具体的实例介绍什么是生态平衡,怎样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在理解了什么是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里的资料,黑尾鹿与大灰狼的故事是比较典型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实例。 m=A(NKZ   
4、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可能学生从小受文学作品的影响,不喜欢大灰狼、狐狸等等一些被加人人文色彩的动物,认为这种动物“很坏”。在客观情况下,动物没有谁好谁坏之分,在生态系统内它们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尽管在生态系统中“弱肉强食’’是很残酷的,但它是动物谋求生存的小可避免的方式。 Bp `]  
5、小结: .4M.y:F  
⑴通过阅读此材料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带给生态系统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人类能够做的只能是维护这种平衡,人们看似好意的行为有时反而办了坏事,违反了自然规律。 so)[59M7  
⑵自然界适者生存的规律既推动着捕食者(掠取)的发展,也推动着被捕食者(猎物)的发展。黑尾鹿与大灰狼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生态系统中虽然总是存在着你死我活的争斗,但也正是这种争斗促进了生物间的和谐发展。 &5spTMw8  
⑶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进行交流,在交流了这些资料之后,让学生讨论教材给出的话题。 NI}yVV  
⑷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平衡是一个动 k,E{C{^M  
态的平衡,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平衡。 )=Z>#iH1  
6、阅读科学在线、认识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并以此实例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F#rz  
只要学生理解了,在生态系统里谁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即可。教学时可以先出示科学在线中的图例部分,鼓励学生根据箭头分析图片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7BjJhs  
▲做个生态瓶 otl0J Ht*+  
A、活动目标 _jI,)sr4ic  
1、能合理地制定生态瓶研究方案。 { MSkHf=  
2、能设计合理的记录表,坚持进行长期观察记录,提出自己具体的生态瓶研究问题。 |\<`Ib4j  
3、能说明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的原理 THbh%)Zv+  
4、能说出3条以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u !|qM  
5、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k)= X}=w  
6、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人与生物圈有哪些关系。 W5lR0)~#*  
B、活动过程 #ASz;$P  
1、此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是制定生态瓶研究方案.把自己的生态瓶做好,制作本小组的记录表格,确定本小组下一步研究的问题,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讨论人与生物圈的联系。 o]` *M|  
2、指导学生回忆上几节课研究过的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池塘 的生态系统是什么样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都各是什么样的? ,o{9$H5{  
3、材料制作模拟生态系统——生态瓶。教材中生态瓶制作方法是个范例,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学生可以按照它来制作,也可以自已设计其他方案。但无论模拟、制作哪一种生态系统,都要认真考虑本课结束前提示栏的内容,想一想你打算模拟的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保持平衡….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自己组的研究方案,对于可能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模仿教材给出的范例来做,研究方案必要的几项一定要写清楚.包括试验目的、材料与工具、方法与步骤等。 *:YiimOY"  
4、制定好方案之后,就要按照方案制作生态瓶,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学生保持教室内卫生,制作完毕注意洗手.生态瓶不要被污染。 C'+YQ]u  
5、比较交流:自制的生态瓶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去改进。然后组织学生制作记录表格。鼓励学生坚持做好科学观察记录。及时发现并解决遇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生态瓶,也可以重新制作一个生态瓶,比如原来做的是模拟池塘生 EXwo,?I  
  态系统的生态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再模拟陆地或森林生态系统做个生态瓶。 " 4K(jXq|  
作业:继续完善、改进自己的生态瓶 Lh"<XYY  
D>@I+4{p  
12、小行为  大环境 {3p4: *}  
一、教学目标 Av$^  
(一)知识目标 1onM j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z8~NZ;A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ICoHI  
(二)能力目标 @ ZwvBH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wHVsdNCN  
2.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 *_{j=sd  
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k6MzFoid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YTpSHpf@  
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uIe&B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P\7i W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Ic:(Gi- %  
二、教学重点 dvx#q5f_S  
1.生态系统的组成。 }DE g-j,F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9J*\T(W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v9]\qC]T<  
三、教学难点 p2[n$61   
1、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 _476pZ_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 r CHl?J  
四、教法设计 p8H'{f\G  
1.多媒体教学法。 -.@r#d/  
2.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 jz o  
3.启发式教学法。 e&F8m%t  
五、教学准备 vnt%XU,,Y  
(一)学生课前准备 +I:Unp  
1.课前预习 };bEU wGWf  
2.课前学生记下自己当天所吃的食谱,写出每一种食物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另找一张纸列出这些生物名称以及这些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别忘了写上自己的名字。 C12 Fl  
3.搜集和分析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实例(可从报纸上剪取或查阅资料)。 Nw/  ku  
(二)教师课前准备 ksqQM  
1.搜集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资料及图片。 `$<.pOm  
2.制作简单的课件(含抢答题)。 9y8&9<#  
3.多媒体教学准备。 S6M}WR^,  
六、板书设计 ?.-wnz  
n;Q7X>-f8`  
第四节  生态系统 g i-$Z FzB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4*#18<u5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qI9z;_,gNz  
    1.生物部分: K5 VWt)Z#  
      植物——生产者 =/+-<px  
      动物——消费者 Z1f8 /?`W  
      细菌和真菌——分解者 D~fl J R  
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n #}s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VUGmi]qd  
    1.食物 8f 4b&ah  
    2.食物网 #s( BuVU  
    3.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S9D<8j^  
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SC!RbW@3  
c(m<h+ 2VL  
7~% ?#  
七、教学过程 m%?pf2%I#  
syj0.JD  
上课    师生问好。 ,vawzq[oSy  
引言 k[YS8g-Q  
启动课件,投影幻灯片1    复习前面的内容。 :T$|bc  
引出课题。 q=m'^ ,gPS  
找出“生志系统”的概念 $am$ EU?s  
投影幻灯片2、3      学生朗读第22页两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EhvX)s  
由学生自己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要点。 f:w?pE  
教师小结,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u8g~  
投影幻灯片4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认真观察第23页资料,然后分析,同学互相提问,可以提教材上的问题,也可以围绕生态系统的组成提其他问题。 Tc:)- z[o  
教师点拨、引导,然后小结。 IGQFtO/x  
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 7`Ak) F:V  
投影幻灯片5 jo@6?( *4  
明确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F6|]4H.3Q  
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RVmh6m  
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第25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 EU;9 *W<  
提问: QXFo1m  
1.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FUb\e-Q=  
2.假如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 Y %^w:|f^  
学生回答。 (D&3G;0 tK  
提问: e}7lBLK]*  
什么叫食物链、食物网? 1#2 I  
教师小结并强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gU!=F?#m  
教师检查课前布置的第25页“进一步探究”,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食物种类制定的食物网。 Bahm]2  
这个过程锻炼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作为生物圈的一员要爱护身边的生物。 pRpBhm;iJ  
投影幻灯片6 wo/\]5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然后讨论,教师提问: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 {9pZ)tB  
学生回答:(略) L}b.ulkMD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hy-L_wL]  
学生观察第26页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q!7ANib6O  
教师投影分析后小结。 ]|a g  
教师举著名的有毒物质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H@>` F  
总结    本节课讲述四个内容: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生物网;生态系统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爱护生物,保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P>D)7 V9Hh  
反馈    出示抢答题。 Sy_G,+$\  
课后作业    以“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为题出一次板报。 v$v-2y'%  
6l x>>J!H  
ie95rZp  
13、浩瀚的宇宙 P|E| $)m  
一、教学目标: O _ gGf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v{N`.~,^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q=M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p&qUw  
二、教材分析 "+nRGEs6  
人的一生相对于浩淼的宇宙是极其渺小和短暂的,但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还是无限?宇宙有没有中心?如有,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宇宙如何变化?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等等。 P3=G1=47U  
这一章节,涉及到很多的天文知识,容量极大,而学生可能对于这方面的了解比教师多,因此可尽量地让学生发表看法、问题,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起到引导、过渡作用。 _D&598xx  
三、教学过程 !>o7 a}?  
(一)课堂引入: '<)n8{3Q5w  
    图片: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嫦娥奔月”、“鹊桥相会”。 8kIksy  
教师:从以上图片中你能从以上的每一张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 r Z$O?K  
学生:“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等美丽的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对于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神州五号”的发射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V2EUW!gn 2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K@]4g49A/j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uj!g  
    教师:那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zFJ6I8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G~a ZJ,  
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 {}przrU^c  
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后来随着农业作物的生产,地域间进行贸易,交通发展起来,人们逐步发现地球是圆的;天文学的发展,在观测天体的运动规律基础上,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多…… n( yn<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这样一段发展过程: Ll't>)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y*IfG9b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t{9GVLZ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d*@ 'c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igIZ$&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c)85=T6*aA  
(三)追溯历史(借助多媒体展示) %wy.TN  
教师: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经过的路程),AU(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 h;"4+uw  
人类最先了解的是与地球并称为“九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9.-S(ZO  
在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个星球? t3_O H^  
(用媒体资料对学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提升) 0#hlsfc]\  
(根据学生的叙述,在“九大行星”有选择性的点击对应的片断。) 1CZgb   
由“九大行星”、卫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际物质,构成了太阳系。 @,+5y\]C  
太阳系,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并不是整个宇宙,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恒星。 Wn2NMXK  
    知识介绍: ^^$s%{ep"  
1608年,荷兰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改进,用来观察天体,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展示银河系的大致结构和图片) _TZRVa_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eN8Dl1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毫无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谈不到了。 LH% F 8  
教师:到这里,人们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vvMT}-!  
知识介绍: !Ai@$tl[S  
20世纪初,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2.5米天文望远镜。1923年10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利用这台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云的距离为225万光年,远远超出银河系范围。 +O{*M9 B  
    教师:随着仙女星系以及其他河外星系的发现,人们从恒星世界走入星系世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p@O _0nF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在不断的完善着,在这其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是的观测工具的改进和更新,以及人类在宇航技术方面的努力,它们把人类了解的空间不断的向外延伸。如我们熟知的在宇宙空间工作的哈勃望远镜,它不断的向地面传输空间照片,对人类了解浩瀚的宇宙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z Eg3F\  
    美国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从地球以外的地方来认识宇宙,探索它的奥秘。 ouQ T  
    我们中国也不甘人后,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得发射;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 03Ycf'W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后,我国将在2010年实现月球探测计划。 d7upz]K9g  
(四)总结 q|(HsLs  
    这节课,我们主要以观看“宇宙之旅”片断的形式,回顾了人类了解宇宙的过程。能不能谈谈你们的感受? tyFzSrfc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同学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课堂上没来得及进行交流的,课后大家可以再继续探讨。 Q)h(nbbVak  
    说不定,多少年以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中间,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有自己的发现和学说。 va@Lz&sAE%  
wP@(?z  
14、探索宇宙 \R_C&=  
教学目标 Ti5-6%~&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6 H$FhJF  
2、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Q*gW2KmV  
3、了解宇宙是由大量的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构成,且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oMa6(3T?E  
4、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q0vQ a  
重点难点分析 kDxFloK  
太阳系的组成,可以从离太阳远近进行分析 u6JM]kR  
教学过程 V)25$aKW7  
(一)宇宙    }Sv:`9=  
1、宇宙的解释    99QU3c <.  
宇:空间    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50亿 光年    m-, x<bM?  
宙:时间    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00多 亿年 h2R::/2.  
2、宇宙包括总星系:河外星系        #\m<Sz5Gp#  
银河系:其他恒星系                onzxx4bax  
太阳系(2000多亿个恒星系之一):其他行星系 46h<,na?,  
地月星系:月球 (可以结合生命体的结构层次来从小到大的联想)地球 y<Ot)fa$  
二、太阳系:P112太阳系组成    F]&*o w  
太阳,行星(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太阳系。这些天体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排列有序的,有规律运动的。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 Ze=uP  
2、九大行星。    与太阳由近及远:水 金 地 火木 土天王 海王 冥王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xb8!B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    NBGH_6DROw  
他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土星还是卫星最多的行星) kuP(r  
木星上有大红斑(木星赤道南侧有大红斑,由气体激烈运动形成的旋涡) ^1.By^ $  
思考:土星上的光环是什么?P114图3-44 26h21Z16q  
    【看九大行星的课件资料】 rx|pOz,:  
    3、彗星 9yP;@y*d  
    推着尾巴的星星(彗核、彗发、彗尾) 3!]rmZ-W  
    彗核:是冰物质,包括(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的冰)形成的大冰球。 z2GY:<s  
    彗发:靠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Km$\:Xo  
    彗尾:受太阳风的吹拂,彗发中的部分被吹成彗尾。 9%9#_?RW  
    彗星运动:绕太阳自东向西转,(画图关键是彗尾的朝向始终背对着太阳),遇到太阳风,离太阳越近,彗尾越强。也就是说,扫帚尾巴越明显,说明太阳风越强,说明太阳活动越频繁(黑子数量多),旱涝灾害言重。 bk[!8- b/a  
    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 大约76年一次(用软件模拟) +M/ %+l  
    4、流星体 tR$NRMZ.  
    流星体:太阳系中有许多绕太阳公转的固体小块,叫流星体。 i/Zd8+.n$  
    流星:流星体在靠近地球轨道时,有些被地球引力场俘获,在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产生一划而过的发光现象,叫“流星”。 nu%*'.  
    流星群:很多分散的流星体聚集在一起。 8":Q)9;%  
    流星雨:聚集的流星群冲入大气层燃烧的过程。 SmO~,2=  
    陨星:流星或流星雨没有烧尽的部分落到地球表面。 |A(Iti{v  
    陨石:陨星中,主要由岩石构成的叫陨石,其它还有陨铁。 es7=%!0  
※    彗星和流星都是普通的天文现象: abVmkdP_s  
阅读,讨论:恐龙灭绝、外星生命 5{,<j\#L  
三、银河系 9pfIzs su3  
    由恒星(像太阳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和星际物质组成。 sW\!hW1*x  
    1光年=94 608亿千米(距离单位) S_H+WfIHV'  
    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 p!%pP}I  
    读图(课件):俯视图、侧视图分别像什么? FS.L\MjV]U  
    宇宙是无限的、均匀的,同时又是有层次的。 `R^gU]Z,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是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 )^hbsMhO  
四、探索宇宙 hhvyf^o   
    宇宙是广阔无限的,无始无终的,但我们看到的宇宙始有限的。 N;%6:I./  
    P116说明:随着宇宙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F#E3q|Q"BS  
    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u3ZVD  
    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探测器)——载人航天器 GM<9p_ B  
    旧阶段(地球上)            新阶段(走出地球) mt.))#1  
    2、探索宇宙的目的,利用宇宙的 aN3;`~{9  
  (1)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宇航衣,银白),失重状态 e\/w'  
      (例如太空种子,果实大,但只能种一年) J'r^/  
  (2)太阳能资源 8u]2xB=K  
  (3)矿产资源(如月球) F!K>Kz  
    3、负面影响——太空垃圾 u*9V&>o  
    处理:(1)推到其他地方 BZ^}J!Q'*  
          (2)回收 MolgwVd  
课后练习 6Kz,{F@  
9>#6*/Oa7  
15、人造地球卫星 dj%!I:Q>u  
教学目标: W2!+z{:m  
1、了解卫星的特点和分类。 #g!.T g'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j'K/22  
教材分析: |y!A&d=xYn  
重点:了解卫星的特点和分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Vg  
难点:了解卫星的特点和分类。 a8Wwq?@  
教具:投影 wy2 D; ;  
学具:卫星图片 /Z4et'Lo  
教学过程: Dvln/SBk  
1、提问导入: e+K^A q  
师生交互活动:T:请把你们带来的卫星图片展示出来,你对图片上的卫星了解吗? BJ(M 2|VH  
S介绍自己图片上的卫星的特点及用途。 |4`{]2C  
1东方红1号,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属科学卫星…… /qw.p#  
2姊妹双星,…… bg0Wnl  
2号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poFg 1  
返回式卫星,…… ybUaTD@?}b  
生物卫星,……  9gZ$   
资源卫星,…… `r_/Wt{g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投影示图 出示课件) ^<AwG=  
2、了解卫星的用途 +"VP-s0  
T:人造卫星有哪些用途呢,请你据用途判断卫星的类型,把结果填到空格上 kU`r)=1"  
3爱国主义教育 RG`1en  
师生交互活动: i!Ga5v8n:  
S阅读课文25页 <a+Z;>  
S谈谈卫星的应用。 QmIBaMI#  
T:依靠我国科学家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卫星从无到有,越来越好,说明了我国人民是聪明的,智慧超人的,勤劳勇敢的!我们应充满自信心,勤奋学习,将来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 /a o5FL  
T:你最感兴趣的卫星是哪棵,请你说说它的情况。 vvOV2n .WD  
板书设计: T[j,UkgGo  
15、人造地球卫星 u#SWj,X  
1、人造卫星可分为三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bu>r=oIO]  
2、我国卫星在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下,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Rlirs-WQ  
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课。 +nGAz{&@r%  
教学后记: qIqM{#' ^  
bN@ l?w  
16、在太空中生活 sx<%2  
教学目标: `P ,d$H "  
情感态度: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共享资料;能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宇航技术的最新发展保  持关注。 PFK  '$  
过程与方法:能设法收集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各种资料;能自己设计一个空间站并作成模型;能根据已有知识提出宇航员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能有根据的对“探索宇宙的利与弊”提出自己的看法。 :\U{_@?`%  
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类在太空终于在地球表面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原理。 u W3!Yg@  
教学重点:查阅资料,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 p D+k*  
教学难点:设计和建立空间站模型。 OZ!^ak  
教学时间:2课时 F4{IEZ  
第一课时 wlmRe`R  
教学目标: FxtI"g\0  
情感态度: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共享资料;能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宇航技术的最新发展保持关注。 j <RrLn_  
过程与方法:能设法收集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各种资料;能自己设计一个空间站并作成模型;能根据已有知识提出宇航员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能有根据的对“探索宇宙的利与弊”提出自己的看法。 #R RRu2  
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类在太空终于在地球表面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原理。 ?0xgRe<  
教学过程: c[Zje7 @  
一、引入: Z EO WO  
老师、去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载着2位宇航员在太空中飞行了近五天,你知道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样生活的吗?我们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 iG?[<1~  
二、活动1:收集宇航员生活的资料 sn>~O4"  
老师、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宇航员生活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比如表演、口头介绍等。 }:#P)8/v>%  
学生、交流各自的资料。注意提醒不要重复 =mmWl9'mJ  
老师、这么多的资料,你能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rSF*  
学生、分类并交流。 B?o7e<l[  
三、活动2:设计自己的空间站 pY$Q  
老师、(出示空间站的图片)介绍空间站的特点并展示几个大型的空间站的资料。 ItTz.sQ  
你想设计一个自己的空间站吗?把你的设计用图或者文字描述出来 BL58] P84  
学生、设计自己的空间站 2)~> R  
学生、交流各自的设计并互相评价 4nz35BLr  
老师、不同国家的宇航员在空间站里工作和生活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KK:n~  
学生、讨论 T9q-,w/j;  
学生、交流 aFIw=c(nP  
第二课时 *HB-QIl  
教学目标: /,Jqmm#s^  
情感态度: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共享资料;能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宇航技术的最新发展保持关注。 R_xRp&5  
过程与方法:能设法收集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各种资料;能自己设计一个空间站并作成模型;能根据已有知识提出宇航员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能有根据的对“探索宇宙的利与弊”提出自己的看法。 HE_8(Ms ;8  
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类在太空终于在地球表面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原理。 IdxzE_@  
教学过程: 8sK9G` k  
四、活动3:关于宇宙探索价值的辩论会 9 JK Ew  
老师、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事件,这些航天飞机上装备了大量价值高昂的设备和科学实验数据,由于它的爆炸,这些全部报废了,并且还有宇航员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有人认为发展航天技术,探索宇宙弊大于利,也有人认为是利大于弊,你们怎样认为呢? bK-N:8Z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统计各方的人数 #yvGK:F  
老师、现在我们来开个辩论会,各方代表用自己最有利的证据来说服对方,其余同学用最简单的语言把他们的论点记录下来。 eQvg7 aO;  
学生、辩论 d8x;~RA  
学生、整理自己的观点。 $ o#V#  
五、拓展活动:投资决策 -C&P%tt Y  
老师、在各个国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的时候,我们国家也不甘落后,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就是很好的证明。那么假如你是一位负责财政预算、投资的政府高级官员,现在有一笔固定款项可以使用,请你列出前10项优先考虑的项目,并且说明理由 ;P&OX5~V  
学生、活动 $7A8/#  
学生、交流 B^jc3 VsR  
老师、有很多官员都把发展航天技术列入了前10位,你能说说这样决策的理由吗? t@+}8^ M  
学生、交流 m<2M4u   
老师、祝愿你们的投资能获得丰厚的回报!也祝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发达! XHGFf_kW_N  
板书: 5.J.RE"M  
, SnSW-P  
ib791  
17、走近科学家 _2 osV[e  
一、目的要求: wo 5   
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发展的资料,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S?BG_J6A7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4|#WFLo@  
3、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ELVB&  
4、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EwR!L*  
5、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0S$N05  
二、教学重点: =zs`#-^8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_/<x   
2、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aGZ+  
三、教学难点: z,%$+)K  
1、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SR:FUV/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94 90o:s  
四、教学过程: iM 3V=&)  
1、导入: QUQ'3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0}dpK $.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Tc3yS(aq  
2、学习新课; Z># i**  
▲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b9dLt6d  
A、活动目标 >t_6B~x9  
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的资料,根据资料说出科学家最使自己感动的地方。 V,N%;iB}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冈。 r^ ZEImjc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lBGQEP3;  
B、活动过程: .y:U&Rw4  
1、此活动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家故 2P{Gxz<#  
事的书籍及音像资料,课上先个人阅读整理资料,然后分小组形式进行交流。 =kG@ a(-  
2、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与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关。 SGlNKA},A  
3、学生任意选择一位科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分析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取得与哪些因素有关;确定一个主题,如献身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勇于创新等。 w$-6-rE]d  
4、学牛独立获取信息。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PXNh&N  
  (1)根据探究的主题确定阅读的目的、制定阅读的提纲和方法。 |*tp16+6  
  (2)依据阅读的提纲,选择合适的同书及网址查阅相关内容。 C'}KTXiRW  
(3)围绕提纲有重点地浏览资料的题目,先选择与提纲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阅读。 ZLAy- 9^Y  
(4)将查阅的资料及叫记录在资料}片rh <0q;NrvUb  
5、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说说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值得自已学习的精神,或通过列举多个科学家的事迹来说明某种精神。 Qv /=&_6  
6、小组代表,选择并确定呈现、表达方式,演讲排练,准备参加全班演讲赛。 G+\GaY[  
7、学生进行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所学的技术,学生按照活动评价表5的内容对参赛进行评价。 o J;$sj  
8、教师小结:科学家所取得发明创造的成就与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善 0v$~90)  
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有关。 K0Fh%Y4)QH  
▲科技与历史 $5Ff1{  
A、活动目标 mUF,@>o  
1、收集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资辩。 SS.dY""89  
2、能分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渗透着多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UFb )AnK  
B、活动过程: -4_$ln w$  
1、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和方法。  ,7K`[  
  (1)选择小学阶段所涉及的任意一项科技的发展史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做的研究, I"7u2"@-8j  
  (2)强调研究某项技术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C0Q(dr/n  
  ①收集有关资料。 fNZ__gO !%  
  ②按照发明的过程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排序整理。重点要体现技术发 vn"{I&L+w0  
  明年代、技术改进发展、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几个技术发展阶 !ff&W1@  
  段。 NGOfb  
2、学生收集和整理某种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町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或上网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来获取信息,按照上面的方法整理信息。 SQt 4v"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并分析在某种技术的发 _/5H l`  
展过程中,某个科学家的技术发明的重要作用及核心技术的特点。 S\!ana])  
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pr UM-u8  
5、将学生的发现汇总在一起,利用展牌、墙报等方式展示出来,与其他年级的同学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并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科技发展史,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6ar   
小结 LOV)3{m  
作业: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提高。 Z Sd4z:/  
(n9g kO&8"  
X1vd'>  
w %BL  
(+y  
+pn N!:q  
P;]F(in=  
_X"N1,0  
?o#%Xs  
>_ 2dvg=U  
]^K 4i)\  
_8UDT^?8,  
_D(rI#q  
:$BCRQ  
A#'8X w|  
_&ks1cw  
18、科学学习回顾 [!]2 djc  
一、目的要求: *CTlOy  
1、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的基本类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_?0}<k Q&  
2、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思和整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V~;1IQd{  
3、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LsS  
4、知道科学探究技能的种类。 XaPV9 4  
二、教学重点: ; _1 at  
1、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的基本类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W/>XZl+t  
2、体会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h/hmlnOQl  
三、教学难点: t$#jL5  
1、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思和整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eu|;eP-+d  
2、知道科学探究技能的种类。 (7=!+' T"  
四、教学过程: ?\s+EE&-  
▲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Bq3Z?xA}  
A、活动目标 cI?8RF( ;  
1、能回忆出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类型。 =\:qo'l  
2、能归纳出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 q0r>2c-d  
3、能对某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 q6`b26  
B、活动过程  s6.M\^  
1、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u v"XGCi91L  
  (1)教师|述: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经历过许多的科学探究活动,想一想你经历过哪些的科学探究活动。 UH-*(MfB  
  (2)教材第85页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分别同答这些探究活动的类型。 c*L\_Vx+  
  (3)鼓励学生分别举每个类型的3—5个具体探究活动,如设计与制作类的活动;有设计制作风车、小吊车、小火箭……列表分类记录. q0R -7O(  
  (4)提问:除了上述探究活动类型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探究活动的类型•最感兴趣的探究活动是什么?说说自己的理由。 .-oxb,/  
  (5)学生分组交流。 rb+j* 5Es  
2、指导认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P?B;_W+~A.  
  (1)教师提问:一个探究活动需要经历几个探究的环节? WE.{p>  
  (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熟悉的课例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几个环节。学生可以选其他活动进行分析.描述并记录每个探究环节的分析结果。 fd<:_ f]v  
  (3)鼓励学生选择分析不同的探究活动过程,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 qUGC" <W  
  (4)第86页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分析,尽管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  一般都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预测——制定计划一一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几个基本的探究环节,但对不同的活动类型,具体的探 T1Z;r*}  
究环节也有所不同。 Jx](G>F4f1  
▲我学会的一些技能 .|b$NM  
A、活动目标 ZE=Sp=@)j  
1、能运用某种技能进行一定的科学探究活动。 4\u1TYR  
2、知道利学探究过程的基本方法。 sjwo/+2  
3、能运用多种方法来整理信息。 9s$CA4?HP  
4、体会到技能对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1A G<$d5U|  
A、活动过程 %r}{hq4  
1、指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有哪些方法和技能。 bITPQ7+  
  (1)教师讲述:在科学课上我们要进行科学探究就离不开具体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观察、制作、种植饲养、调查、整理信息、归纳结论、表达与交流等都有具体的片法技能。想一想,在科学课学习中你都掌握了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技能? >\=3:gb: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存交流过程中,可以就某个探究的环节回忆自己所运用的方法和技能。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整理信息的方法等。 _ff`y  
根据实际和学生兴趣,鼓励不同小组总结归纳不同的方法和技能。 b Y\K  
2、学生体验方法和技能的作用。 y8!4q  
  (1)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投影: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整理信 ADP%QTdqFJ  
  息的方法有----曲线法、柱状图、扇形图、概念图等。. Q)" Nu.m &  
  (2)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在科学课学习中的一组数据运用上面的力法 Be=u&T:~  
  来整理信息。 v}O30wE  
①选择的数据应体现两个量之问的变化,如时间与温度、年龄与体重、时间与小车运行的距离.时间与小鸡的食量等之间的变化; vK\%%H  
②尽可能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整理信息,但不一定每种方法都可行;③绘制图表时要按照具体的方法整理数据、描点、绘图。对于感到难度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所学的教材中找到更多的图表并加以说明。 '~[d=fwH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和结果,说说掌握方法和技能对探究活动有什么作用。 W~~7 C,!  
3、指导学生体会探究活动是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 jW3!6*93  
  (1)提问:从图中你有哪些发现? 33ef/MElD$  
  (2)学生回答自己的发现,说说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kCw+eXn?  
  (3)指导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会有什么发现。 MmnOHN@.  
  小结:组织学生交流研究,提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和完善在科学课中学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还要综合运用在语文、数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l/2V1  
Z/0fXn})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